二、防止攻伐及利水太过耗损津阴
小儿为稚阳之体,患温热病固然易劫津阴,用药上若过于攻伐及利水,亦常引起津阴不足、阴虚之证罹生。除防辛燥劫阴外,亦比较注意防止利水过多伤阴的情况。
首先少用或不用木通、防己、黑白丑、商陆等药物,因为这些药物虽有较好的利水作用,但易伤肾阴。“小儿脏腑柔弱,全而未壮”,若过用利水,则易“稍重则伤”。因此,遇到水肿的病儿,须用利水药时,多选用茯苓、茅根、车前、泽泻、大腹皮、茯苓皮、通草一类性味甘寒、渗淡利水的药物。
其次是注意利水适可而止,避免因长期或过量使用利水药引起伤肾阴。如治疗急性肾炎水肿,一般以利水为主,待水肿消退十有七八之后,便应减少利水药的使用,同时加用扶正药,以防因利水而伤正气,在这种情况下,即改用具有“三补三泻”特点的六味地*汤为主,做到利中有补,补中有利,补利兼施。何时偏重“三补”,何时偏重“三泻”,则视病儿水肿情况及体质而定。如水肿仍较明显、小便量仍少者重用茯苓、泽泻;水肿已基本消退、尿量正常及体质较差者,则重用淮山、萸肉、地*。水肿完全消退,症状全部消失后,则以重用“三补”的六味地*汤,或健脾补气的参苓白术散加减巩固治疗4~8周。
三、选用小儿便于服用的药物
味苦的药物不仅易伤伐生气,同时由于味苦,气味较浓,小儿往往不愿多服或拒服,从而给中药治疗带来一定的困难。吴鞠通认为:“调小儿之味,宜甘多酸少。凡用苦寒必多用甘寒监之”。
为了便于小儿服用,应尽量选用那些苦味不大的药物。如治疗风热外感的辛凉解表药物中,桑叶、薄荷、蝉蜕、葛根、竹叶、芦根,性味比较平淡,煎成药汤气味较淡薄,小儿容易接受,应列为首选药物。银花、菊花、牛子味苦而不甚,若用量轻,配伍较平淡之药物,小儿仍能接受,可列为次选药物。连翘、青蒿、柴胡,味比较苦,小儿往往拒饮,可不选或少选。但如果用作清热解毒治疗温热病证,则菊花、连翘、银花、板蓝根又应列为首选药物,因其苦味比*芩、*连、*柏少。上面提到的治疗湿热痢疾或泄泻的药物选用,不仅是为了防止苦寒伤胃,也考虑到药物苦味较小,易为小儿所接受这一点。
汤药煎取量不要太多,并宜多次少量服用;在不影响药性和疗效的情况下,配制或服用时可加适当的调味品。
这是分享中医知识;辨证与论治的平台。爱好中医的朋友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