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来历
农历五月初五,俗称“端午”。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农历以地支纪月,正月建寅,二月为卯,顺次至五月为午,因此称五月为午月,“五”与“午”通,“五”又为阳数,故端午又名端五、重五、端阳、中天等。从史籍上看,“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主要有: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酒。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至于挂菖蒲、艾叶,熏苍术、白芷,喝雄*酒,则据说是为了压邪。
关于端午节的来历,综合我们现在可以看到的研究资料,归纳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
(1)纪念屈原和迎淘神说。也就是将过中国传统节日同纪念历史文化名人屈原和伍子胥结合起来,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文化节庆活动。
(2)龙的节日和恶日说。这种说法来自闻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他认为,五月初五是古代吴越地区“龙”部落举行图腾祭祀的日子。此说法将中国传统节庆同图腾崇拜、民间传说联系起来。
(3)夏至说。持这一说法的刘德谦在《“端午”始源又一说》和《中国传统节日趣谈》中,从学理层面对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给予解释,最早地将节日文化同时令变化结合起来。
02
端午节的习俗
随着文化的不断交流和变迁,端午节已经慢慢变为一个地区性的国际性节日,各地对于端午节的风俗也不尽相同,但主要有以下几种风俗。
食俗: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史记》“武帝本纪”注引如淳言:“汉使东郡送枭,五月五日为枭羹以赐百官。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锉是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但一直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同时,又有另一种端午节食,称为“龟”,也只在晋朝昙花一现,随即销声匿迹。只有《风土记》中称为“角黍”的粽子,因为附会在屈原的传说上,千百年来,成为最受人们欢迎的端午节食。
赛龙舟: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们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便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
佩香囊: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做成各种形状,结成一串,玲珑可爱。
悬挂艾叶、菖蒲:“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期间,家家都将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另外,端午节也有“卫生节”之说,人们在这一天打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水,饮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03
端午节的文化内涵
端午节文化蕴含着崇尚自然的哲学情怀。中国传统节日大都是以时序的自然变化为规律安排,表现为有周期性地时令节日。端午节之端、初同义,五、午音通。如按地支顺序推算,五月为午月,所以初五亦为端午。因午时为阳辰,故又称端阳。这种节日的设置顾及日月星辰、四季更替、地球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可谓“道法自然”。同样在节庆时日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诸如“清明插柳,端午插艾”的习俗,而这种习俗正是人们对天地万物神灵祈福的一种表达方式,人们通过这种对天地山川、日月星辰众神灵的祭祀,来表达人们对自然万物的尊重和敬畏,表达人们对自己生活的期待。这种祈福也是一种传递人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的信息,是中国古老的天人合一哲学思想的集中体现,彰显了中国哲学中重人事、重人伦、畏自然、爱自然的人文情怀。
端午节文化体现了中华民族追求和谐的价值理念。节日通常具有欢庆的性质,人们在其中可以尽情宣泄自己的情感,达到身心的和谐。同样,对中国这样更加重视亲情和友谊的国度和民族来说,节日代表着更多的温暖和亲情,“每逢佳节倍思亲”就是这种思想的真实体现。在端午节这个富有浓郁农耕文明的节日里,人们要与亲人相聚,享受天伦之乐,要走亲访友,互致问候,无论关系亲疏远近,地位高低贵贱,嘘寒问暖,其乐融融,还要彼此送粽子,在你来我往中,增加友谊,增进情感交流纽带,化解恩怨。节日里,人们享受生活,放松心情,以此调节人生节奏,有利于人与自我的和谐。同时还要举行盛大的节日庆典,诸如赛龙舟,这种集体协作和充满竞技的节日活动,加强了人们之间的情感和精神交流,使人际关系更加和睦、和谐。传统节日彰显的这种安定祥和的气氛,以其独有的亲和力和参与性使得人们之间形成团结、融洽的人际关系和和谐的社会关系。
端午节文化渗透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传统节日文化内涵丰富,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记忆,有人称为中华民族的记忆之根。中华民族的许多高尚品德都是通过节日文化彰显出来的,“勤劳”“忠孝”“诚信”“仁义”等这些传统美德都贯穿在其中。在诸如端午节这样的传统节日里,人们要拜望老人和长辈,以表达感恩之心和行孝道之礼,这些充分体现出“五伦之孝,推家至国;以孝齐家,以孝治国,达到和谐大同”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节日中体现出的丰富的传统美德很好地夯实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进的思想道德基础,有力地推动着我国思想理论建设和社会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建设。
端午节文化反映了人们祈求国泰民安五谷丰登的民族情结。国泰民安、五谷丰登是中国人永恒的生活理想,而这种理想的表现往往是通过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表现出来。端午节期间,赛龙舟,赛的是精神和气魄;吃粽子,吃的是团圆和幸福;挂艾叶,求的是平安和健康。这种围绕古代农耕文明的节日庆典活动,充分彰显了中国人民在传统民族节日里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和向往,也正是这种在祈求中表现出的精神信仰,成为他们一年又一年健康快乐生活的源泉。
端午安康一年一端午,一岁一安康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