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传于世的各种养生方法都有其特别之处,不论是传统养生方法还是现代养生策略之间没有孰优孰劣,正如中医文化对中药的选择,没有哪些中药更好,只有哪些中药更适合自己,仅此而已。比如大家常说的养脾胃,就有一味中药专养脾胃,是补养脾胃之君,或许比参、芪之类更适合,它可健脾胃之气,升脾胃清阳、除水湿、通便、化痰。
这位中药就是白术,或许有一些朋友对白术不是很了解,认为没有人参、虫草等中草药名气大,其实在中医文化传承者们眼中,#中药#白术的地位是极高的,在教材版的中医药书籍中就有“补脾要药”的说法,《本草求真》更是认为白术是“脾脏补气第一要药”。
《本草通玄》明确“补脾胃之药,更无出其右者”,意思是所有补脾胃的中药,没有比白术更优秀的,这句话虽然有些绝对但也能说明白术的特点。白术的特点是专养脾胃,通过让脾胃充盛来让我们更加健康,但是每一种不同的亚健康对于白术的用法略有不同,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了解。
一、白术补脾气。
脾胃的气虚则运化无力,从而有气短、容易乏力、饭量小、大便难下等表现。白术善于健脾胃之气,对于脾胃气虚的亚健康轻者可以用白术熬成膏吃,表现稍明显的可用白术与人参、同用;更为重的可用白术、人参的基础上加茯苓、甘草。
脾气虚弱是基本的表现,往往夹杂其它的因素,比如脾虚伴有气滞,从而经常的不消化,这是因为脾胃之气凝滞且虚弱没有充足的力量来运化食物,养生可用白术健脾的同时加枳实来理气。脾气不足同时气不顺可以表现为肚子里感觉胀,可用白术与陈皮配伍来补气理气;脾胃虚弱而表现为经常泄泻的人,可用白术与肉桂、丁香配伍。
孩童的脾胃尚未完全充盛,往往也有脾胃气虚的亚健康,比如常见的就是脾胃虚而不爱吃饭,可用白术、鸡内金、白扁豆、砂仁一起健脾促进食欲;还有一小部分孩子喜欢吃大鱼大肉,却表现为瘦弱、肚子鼓,这也是过多的肥甘厚腻阻碍脾胃,养生可用白术与鸡内金、猪胰一起研碎成末来吃。
孩子脾胃不足还有一种表现就是流口水,轻者可以单用白术捣碎后与水、糖一起蒸汁,稍重者可用白术、茯苓、炮姜配伍。除此之外,脾胃虚弱往往伴有水湿,这是因为脾气不足而不能充分运化水液,从而残留为湿气,养生可用白术、人参、茯苓、薏苡仁、砂仁,在健脾的同时也除湿;女子带下也属于水湿,根源在脾胃者可用白术、苍术、车前草配伍。
二、白术升脾胃清阳。
脾气虚弱日久则容易清阳不升,有中气下陷的亚健康,表现的特点是实际脏器的垂下,比如胃、肛、宫胞等,比较通用的方法是白术、黄芪、升麻的组合,这也是补中益气汤的基础;当然比较有针对性的方法也有很多,比如针对于胃,可用白术、附子、艾叶、茴香;针对于肛,可用白术与黄芪、党参、升麻、诃子。
三、白术助脾统血。
中医文化认为脾主统血,而这依靠于脾的气,脾气不足日久则不能统血,有血溢出脉外的表现,比如吐血、咳血、便血等,这类表现属于脾气虚弱者也需要用到白术来健脾,但是一般这类表现比较复杂,而且涉及的专业性很强,大家了解白术的这个特点就好,就不在详细的叙说。
四、白术健脾通便。
白术主要是益气健脾,脾气旺盛则胃肠的蠕动有力,并且白术自身也有甘润的特点,因此对于大便不通者可以单用白术,只是需要用的量需要达到60克,煮一次水分早上和晚上各喝一次。同时伴有寒热的人,寒者可以再加干姜;热者可以加生地黄。
五、白术燥湿利水。
白术既能补气健脾,又能够燥湿利水,对于脾虚而水湿停聚之人尤为适用,一般来说白术是需要与茯苓配伍,水湿而肿的人可以再加泽泻;若是脾肾两个脏腑的阳不足,从而水气内停,可用白术、茯苓、生姜、芍药配伍,原方法中还有附子,但是附子之毒较大,加不加需要仔细斟酌。
六、白术除痰。
肺是储痰之器,脾是生痰之源。再者痰也是水湿的一种表现形态,因此白术善于健脾燥湿可用于除痰,脾气健运痰没有生成的源头,湿气得以清除也消除了痰的生成物质基础。一般来说可用白术、桂枝、茯苓、甘草一起除痰,这就是出自于《伤寒论》的苓桂术甘汤。
七、白术止虚汗。
虚汗可以分为自汗、盗汗两种,适用白术的是自汗的亚健康,其特点是卫表不固而白天容易出虚汗,同时又是“动则尤甚”,也就是稍微活动后出汗更多。白术既能补气健脾,又能固表止汗,正如孙思邈所著《千金方》中以单味白术来止虚汗。同时自汗的人多伴有气虚、怕风,可以在白术的基础上加黄芪、防风,达到一起固表的目的。
用白术养生还有一个小的技巧,那就是生白术更偏于燥湿利水,而炒白术更偏于健脾,不论哪一种白术的用量也不能太多,除特殊情况之外都是以6之12克为度。此外,还有两类人不适合用白术,一是阴虚燥渴的人;二是气滞胀闷却没有脾虚的人。
白术只是中医文化中的沧海一粟,传统的中医文化博大精深,简单的一篇文章也是无法做到面面俱到,朋友们还有哪些中医知识想了解欢迎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