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术

首页 » 常识 » 问答 » 端午安康传承千年的防疫大智慧组图
TUhjnbcbe - 2024/10/9 9:17:00
哪里治白癜风治的好 http://www.t52mall.com/m/

[新闻页-台海网]

◆市场上销售的艾草


  台海网6月3日讯(海峡导报记者钱玲玲郑丽金何美娇/文常海军陆军航/图)“五月五,是端阳。门插艾,香满堂。吃粽子,洒白糖……”每年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节日——端午节。端午正值江南梅雨季节,多雨潮湿,细菌繁殖快,人易染病。自古以来,人们会在端午节时祛瘴辟邪、强身健体,以保安康。


  在闽南地区,保留了不少古时候的端午习俗,通过这些习俗,我们能窥见祖先的智慧;也有一些习俗随着时代的变迁,有了新的变化,老习俗焕发出新魅力。

1

粽子香囊改良古方功效多多


  走进黄雅珍的家中,一股清新的药香气扑面而来。茶桌上摆着一只香炉,刚刚打好的香篆静静地躺在香炉里,随着时光的流淌缓缓燃烧,香烟袅袅。

◆粽子香囊


  在厦门,黄雅珍是一位“香道达人”,二十几年来,香已经成为她最亲密的伙伴。端午节前,黄雅珍和朋友们围在一起,亲手制作“粽子香囊”。

▲黄雅珍用多种中药材制作“粽子香囊”


  她们制作的香囊,具有除燥湿、解郁、辟秽、祛风、散寒、行水、开窍、抗菌等功效。“这是古代流传下来的香方,所用原材料既是中药,也是香料,历代医书典籍均有记载。”她说。“每一副大约9克,内含3克苍术、3克藿香、1克紫苏、1克川芎,还有安息香、龙脑香、乳香各0.3克。”黄雅珍大方公布了香料方。


  照着方子,从药店买来材料,将中药材捣碎成粉,按比例混合后,就可以缝制香囊了。“用太空棉把香囊的四个角撑起来,就可以做成‘粽子’了。”她一边说着,一边用针线给香囊收口,很快,一个“粽子香囊”就做好了。做好的香囊,可以随身携带,也可以放在卧室、车上,不仅有很好的功效,也很美观。


  导报记者了解到,黄雅珍现在用的这张方子,实际上对古方进行了一些改良。“古方中用的是甘松,但是我们做出来以后,有的人感觉甘松的味道不太好闻。几经研讨之后,我们把甘松换成了紫苏,功效差不多,但是味道更好了。”黄雅珍说。


  黄雅珍现在是太月香学厦门辅导中心负责人,她表示,像这样的古香料方,不仅可以做成香囊,也很适合用来打香篆,或制成塔香。这些药材都可以在药店买到,制作起来也很容易,趁着端午假期,市民不妨自己动手做起来,既陶冶情操,还有益于身心健康。

2

百草园汇聚百草驱散“五毒”


  艾草、菖蒲、蒲公英、牡荆、射干、五指毛桃、红木耳、一叶红……这些在生活中常见的或是不常见的中草药,在厦门同安三秀百草园里都能找到,近五百种中草药种植在百草园里,从春天到秋天,都能看到不同的中草药植物开出花朵。

◆三秀百草园


  5月31日,导报记者走进位于同安三秀山村,由厦门市中草药学会和厦门市鑫美园果蔬专业合作社联合筹备建立的三秀百草园,设计按照人体五脏六腑进行布局分区,有心、肝、脾、肺、肾、胆、膀胱等区,每个区块都种植着相对脏器有益的中草药。

▲百草园中种植的多种稀有中草药


  鑫美园果蔬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厦门市中草药学会副会长何添文告诉导报记者,三秀百草园成立于年,占地20余亩,集合了闽南常用特色中草药近五百种品类,且百草园里的中草药植物品类每年都在逐渐增加,“我们是厦门市中草药学会的会员单位,学会经常会组织野外识采草药,对一些稀有的中草药植物采取移植与现场生态保护措施,这些中草药就会移植到百草园里培育,请专人进行养护,保护这些草药,也是保护中草药文化”。“现在还有很多病患过来百草园找草药,有些病患要的草药比较特殊稀有,就会来百草园找。”何添文说,临近端午时节,还有些市民专程过来要艾草、菖蒲等中草药做防疫香囊,或是要一些艾草叶用来挂在门上。


  厦门市中草药学会会员杨超明介绍,端午节前后也被称为“五毒日”,古代说的“五毒”即蛇、蜈蚣、蝎子、蜥蜴、癞蛤蟆。民间通常会以服药和宗教手段来避五毒之害。

3

唆啰嗹千年民俗古城重启


  “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午节啊。唆啰嗹啊,露莲哩,露莲哩啊,唆啰嗹啊,龙王出海来保佑……”五月初一,在泉州鲤城区聚宝街,伴随着阵阵锣鼓声,“唆啰嗹”巡游队伍从城南后山宫出发,一路上跳着拍胸舞、唱着唆啰嗹歌,浩浩荡荡地出现在街头。队伍中,四位壮汉抬着披红结彩的龙王头,在众人的簇拥下缓缓前行。据了解,该龙王头从清末流传至今,已有上百年历史。

▲泉州古城“唆啰嗹”热闹踩街


  后山宫负责人介绍,“唆啰嗹”反映了先民的龙图腾崇拜,其龙王头造型与其他地方不同,“龙王头从正面看是龙,从侧面看像鲤鱼,背面看则是乌龟的形象,寓意着鲤鱼跃龙门、避瘟驱毒、延绵长寿的美好愿景”。此外,特色的唆啰嗹方阵中,还有肩挑扁担的“遗老”,手提红漆篮的“家婆”,手举采莲旗的旗手,一路上锣鼓喧天,挨家挨户插榕枝、艾叶,送香囊,喷洒雄黄酒,祈求平安、消灾除病。


  唆啰嗹是泉州独特的古民俗,又称采莲,已有多年的历史。“因疫情原因,泉州古城端午期间举办‘嗦啰嗹’巡游活动已经暂停了三年了,今年终于得以重启。”鲤城区文旅局工作人员介绍,此次巡游严格按照疫情防控要求,缩减、控制游街人数。


  在泉州,除了唆啰嗹,还完整保留和传承着众多中国传统的端午民俗,如石狮市蚶江镇的海上泼水民俗活动,是国内唯一的海上泼水节,至今已传承了多年,已入选第三批国家级非遗名录。

专家说端午


  赛龙舟、包粽子、挂艾草、悬菖蒲、喝雄黄酒……端午节的很多习俗,都与驱瘟、辟邪、健身有关。这些习俗,从闽南传到了台湾,也是闽台两地同宗同源的体现。


  厦门民俗专家彭一万说,端午节是中国的四大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之一,为此,端午节的很多民俗活动也一直得以保留。

厦门民俗专家彭一万:

端午干什么?驱瘟、辟邪、健身……

赛龙舟是重要活动之一


  彭一万说,古代将端午节作为“祭龙的日子”,认为龙能操纵水,祭龙祈祷一年风调雨顺。闻一多先生认为,端午节赛龙舟是古代吴越族举行祭祀的一项内容。


  人们在端午节挂艾草、悬菖蒲、喝雄黄酒,具有驱瘟、辟邪功效,闽南的民间谚语就有提到:“喝了雄黄酒,百病都远走。”


  在厦门,端午节的重头戏是赛龙舟、吃粽子、抓鸭子。赛龙舟也是为了驱瘟、辟邪、健身,后来演变为纪念在端午投汨罗江自尽的屈原,再演变为比赛、竞技活动。

抓鸭子是闽南特有习俗


  抓鸭子是闽南地区端午节特有的习俗。


  彭一万告诉导报记者,“抓鸭子”起源于古代民间娱神竞技活动,在石浔、丙洲、集美一带水乡甚为流行。最早的时候,人们是抓猪仔,但因为猪仔不会游泳,没有及时抓起来的话,容易在水里淹死。到了清代,就改成了抓鸭子。


  上世纪50年代,陈嘉庚先生在建设集美学村时,很重视地方民俗,就把“抓鸭子”引入集美学村,并建造龙舟池用来赛龙舟、抓鸭子。此后,这项习俗也在厦门得以保留下来,每年端午节的“抓鸭子”比赛,都人山人海。

粽子也可以蘸酱油


  在厦门,几乎是“万物皆可蘸酱油”,粽子当然也可以。


  彭一万说,厦门的粽子主要有两种:碱仔粽和烧肉粽。此外,还有甜馅粽子,如黑豆粽、红豆粽。


  碱仔粽虽然本身没什么味道,但是很适合蘸蜂蜜、酱油或醋来吃。“用糯米饭祭屈原,为了不被鱼吃掉,最早是装在竹筒里,后来才改为用粽叶包裹。主要是因为闽南地区找粽叶很容易,用粽叶包裹更加轻便。”彭一万说。

端午节还曾是“岳母节”


  据史书记载,古时候端午节还是“岳母节”,女婿要送粽子给岳母,表示孝顺。“过去生活条件差,粽子算得上是一种高端食品,所以要隆重地送给岳母品尝。但随着时代变迁,粽子也算不上稀罕物,就没有特别讲究要去送了。”彭一万说。


  你知道吗?吃个粽子,相当于吃四碗米饭!


  医院南普陀分院院长闫冰提醒,粽子虽美味,食用须适量,还要注意食物搭配。

医院南普陀分院院长闫冰:

粽子这样吃减少热量更健康

特殊人群,吃粽子不要太“任性”


  闫冰说,粽子大都是糯米做成,缺乏膳食纤维,升糖快、热量高、黏度高、难消化,吃多了容易导致体重上升、便秘、肠胃不适等症状。闽南人爱吃的肉粽,里面用到的米和馅料都是过油的,热量就更高了。通俗一点说,我们吃了一个二两的粽子,相当于吃了三四碗米饭。

换一换材料,可减少粽子热量


  不少人觉得,不吃粽子,不算过端午。那么,糖尿病患者等特殊人群,该怎样吃粽子呢?


  闫冰建议,糖友可选择膳食纤维高的粽子,主料以杂粮米、红豆、薏仁、山药、芋头或红薯取代,肉馅可用瘦肉、鸡肉、海鲜或鱼肉。


  另外,吃粽子时建议搭配蔬菜、豆浆、奶类、鸡蛋等食物。吃完粽子餐之后,应运动半小时,把多摄入的能量消耗掉。

记者走街

端午挂艾有了新“花”样


  古时候,每到端午节,人们都会在门上悬挂菖蒲、艾草,用于祛瘴辟邪。那么,如今在厦门,这个习俗还得以保留吗?


  这两日,导报记者走访厦门花鸟市场和菜市场,发现有部分商铺在售卖“艾草花束”,由艾草、菖蒲、榕树叶等组成,价格从两元至几十元不等。


  在溪岸路花鸟一条街,两三家花店有售包装精美的艾草花束,每束售价25元,颇受一些年轻人喜爱。“昨天刚进的货,已经卖出去好多了。”一家花店的老板指着摆在店里店外的好几大桶艾草花束说。


  不过,到了菜市场和一些路边的小店,这些艾草花束脱去华美的外包装,仅售2元钱。


  在湾悦城,一家以年轻白领为主要客户的高端花店,艾草花束披上了更加华丽的“外衣”,经过精美的包装后,一束售价达到了55元,但仍吸引了许多年轻白领下单购买。


  导报记者注意到,也有一些地方,市民可以免费领到艾草花束。例如,南普陀寺在端午节当天,向市民游客免费赠送精美的艾草花束。

1
查看完整版本: 端午安康传承千年的防疫大智慧组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