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晔/文
夏历五月初五,是我国最大的传统节日之一——端阳节。府谷人称端阳为“端午”或“端五”。因为五月五日,日月都是五,端午亦称“重五”。此外,端阳还有许多别称,如:夏节、艾节、蒲节、重午、午日、龙日、地腊、沐兰节、女儿节、天中节、娃娃节、五月节等。早在战国时期已广泛流行于世了。年,老舍、严辰、安娥等人为纪念伟大的诗人屈原,又把它定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举贤荐能,主张富国强兵,联齐抗秦,遭到奸臣陷害,被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天问》、《九歌》、《离骚》等不朽诗篇。公元前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见国破家亡、生灵涂炭,而自己无力回天,满怀悲愤于五月五日投汨罗江中,以死警世。当地百姓闻讯马上划船捞救,怕鱼虾、蛟龙伤害屈原,人们纷纷往江中投粽子倒雄黄酒,以驱赶水族,晕醉蛟龙。为了寄托哀思,人们每年都在端午荡舟江河上,往水中投粽子,后来形成了端午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此说由来已久,读唐代文秀之诗《端午》,便明其祥:“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也有端午是为纪念孝女曹娥之说,说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水,年仅十四岁的曹娥沿江号哭,求人救父,于五月五日投江,终于将其父遗体推在岸边,而自己也力尽而亡。现曹娥之墓在浙江绍兴,后人为纪念曹娥的孝节,在她投江之处建了曹娥庙,她所居住的村改名曹娥镇,曹娥殉父之河定名为曹娥江。
还有端午是为纪念春秋时吴国名将伍子胥(于五月五日被吴国昏王夫差杀害后投入江中,后人称“涛神”),唐代黄巢起义者门挂葛藤,乃赴义者之标志也。
其实在这些古代忠烈孝义之士的故事未流传开之前,过端午的习俗已经在民间流行,而且有此习俗的地方范围广大,民族众多,如汉、蒙、苗、回、藏、侗、瑶、白、水、羌、土、壮、朝鲜、布依、裕固、普米等28个民族都过此节。
据考古研究证实,端午是新石器时代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百越族用于祭祖的节日,后来逐步扩展到全国各地。据有关端午的史料记载,我国古代人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毒日,五日的午时又是毒时。因为,五月是整个热天的开端,蛇、蝎、蚊虫、蜈蚣、壁虎五毒虫开始活动,各种病毒细菌大量滋生,人们为驱瘟辟邪、消除疾病,减少五毒虫之害,在端午这天用雄黄水和酒喷洒到居室、庭院,以起到杀菌灭虫的作用。有的地方,人们在这天上山采集消温、降暑的草药,煎汤服用。故端阳节亦称“医药卫生节”。
府谷人称端阳节为“端午”,过节的形式各地大同小异,比较普遍的活动有九种:
其一是端午节包粽子。在端午节的前三日,人们就筹备包粽子的材料。首先要选新软黄米、糯米用温水泡2—3天发酵后,用鲜苇叶卷成角状,其内放3枚红枣,加泡好的米包好,用马兰叶扎牢,水开后入锅煮熟,冷热都可食用。不包粽子的人家做软米凉糕。粽子是端午节的主要食品,也可用作亲朋好友交往的礼品。
其二是用雄黄酒破“五毒”。端午这天,中午时分,人们将雄黄加入酒中每人饮一杯以后,再用雄黄酒点眉心、手心、脚心、耳朵,据说这样可以防治蚊虫和蛇蝎叮咬。
其三是门户上插艾叶。端午的前一天人们要到野外去采艾叶,然后将艾叶插在门窗上,给女孩戴在头发上,艾叶芳香四溢,可以驱逐蝇虫、净化空气,还可以加工成药材,能理气、祛寒湿。端午过后,人们将艾叶晒干加工成艾绒用来做针灸药料,因为,端午节采的艾叶药效最好。
其四是缝新衣。端阳之际正是盛夏之初,桃红柳绿,鸟语花香,正是人们穿着夏凉衣服的时候,于是家家户户的女主人要在端午前给全家人缝制夏衣。给男人缝凉褂子,给女人作肚兜子,最主要的是打扮小孩子。在新衣、新裤上绣花绣鸟,然后用零布头给孩子们缝布娃娃、做香囊。香囊内放朱砂、雄黄、艾叶、苍术、甘草。再用白麻线折成五厘米长、手指粗细的麻刷,以五色丝线缠成刷状饰物,用彩色布做小鸡,将布娃娃、小鸡、麻刷串成肩饰,佩戴在新衣上。端午这天午饭以后,女人们要带自家的孩子走街、串村,一展节日新装的风彩,一亮女主人的女红水平。
其五是剪对鸡。在江南和一些少数民族地方,端午节在门户上贴对联,悬挂钟馗像,贴剪纸葫芦。在府谷地方,是在门户上贴红纸剪的对鸡,插绿艾叶,在墙壁上挂剪鸡花。据说“鸡精古怪”可避邪气、降“五毒虫”。在端阳之日,家家门窗上贴红对鸡。红绿衬托,给节日增添鲜艳的色彩和喜庆的气氛。
其六是破火眼。在端午的晚上,用一个干净的盆子盛上清水,在清水中放适量的雄黄,一片黄连,两枚铜或银钱,全家人以水洗眼,据说可以清睛亮目,防治眼病。
其七是拴五色线。在端午的清晨,大人们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孩子们的手腕、脚腕和脖子拴五色线。拴上五色线后,必须在十天以后或扔到河里或在雨天抛在水里,意味着让雨水、河水把百病冲走,以保证孩子们的健康安全。
其八是躲午时。端午被人们认为“硬”日子,端午的午时,更是个“硬”中之“硬”。如果家有体弱多病的孩子,这天中午最好不出家门,到老娘家或者到有“法术”的人家“躲五”。这样可以避不吉利,可以躲灾病,故端午亦称“娃娃节”。
其九是厨房挂新蒜。端午节正是新蒜收获的时候,在这天,农村人将自家的新蒜辫成串挂起来,城里人也要买新蒜备用。据说端午的新蒜有特别的药用价值,能疏血脉、杀毒灭菌。有的地方在端午吃羊头肉醮蒜,鲜羊肉包饺子醮醋蒜。老人们说:“端午”食新蒜能防病治病,强身健体。
府谷地方的过端午,虽然没有社火活动,但是人们很重视这个节日。从饮食准备、衣着打扮、环境装饰,方方面面,仅次于春节的档次。这种习俗源远流长,代代相传,至今不衰。
如今,端阳节不仅是人们继承传统习俗,延续同节同俗、同心同德的风尚,而且成为国际交流(如湖南端午“国际龙舟节”),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重要节日。这些有意义的活动,为端阳节的流传赋予新的活力和色彩,从而保证了这个传统节日与时俱新,代代流传。
作者简介
秦晔,女,汉族,年7月生,陕西府谷县古城乡人,大学文化程度,年9月参加工作,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年9月至年9月在古城学校教学;年9月至年9月任县幼儿园负责人;年9月至年12月在府谷县团委任学少部部长;年1月至年5月任县妇联副主任;年5月至年12月任县信访局副局长;年12月年11月任县信访局局长;年11月任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调研员、调研员;现任府谷县黄土文化研究会名誉会长,陕西现代文学学会陕北分会副会长。年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