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国钧(.11.17-.6.17),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著名生药学家、药学教育家、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生药显微鉴定尤其是粉末生药学和中成药显微分析的第一人。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科委发明评审委员会特邀审查员,国家科委进步奖医药评审委员,国际中草药学会(日本)常务理事等职。其主编和参加编写的有:《药材学》、《中草药学》、《粉末药材显微鉴定》、《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药物鉴定》等多篇论著;由于徐国钧教授在生药学领域中有着深厚的造诣,徐国钧教授因此被称之为“东方草药之王”。
徐国钧先生的一生,艰苦朴素、苦难重重、孜孜不倦、硕果累累,正如他所说的:“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尤其是在他的求学时期以及患筛窦癌症摘除了左眼后的工作时期,他那顽强拼搏,殚精竭虑的科学家精神尤为突出。
求学时期:战乱年代,韧性初具
徐国钧先生出生在那积贫积弱的黑暗年代,幼年丧父,其母含辛茹苦的将他姐弟俩拉扯成人,徐先生虽说童年上过几年学堂,但迫于生计,加上其母病痛缠身,为了减轻母亲的生活负担,徐先生不得不含泪辍学,在一家米店内当学徒,尽管在校是个出类拔萃,师长重视的好学生。对于徐先生的童年年代,可谓积贫积弱,“长夜难明赤县天”。
“七七”事变之后,日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我华夏大地,在逃亡途中,徐先生认识了国立药专植物系教员——周太炎,徐国钧之后便师从太炎先生学习生药学知识,同时这也决定了徐国钧一生的人生走向。在那战火纷飞的抗战年代,在那艰辛的环境中,并且随时都面临着轰炸,面临着流血死亡,在学习生物学知识的同时,徐国钧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令人惊叹的效率自学中学基础课程和英语,并随师周太炎到峨眉山采集药用植物标本,与周太炎先生一起写出了《峨眉山采集药物记》。在初识生药学,便有着如此坚韧的求学态度,可谓韧性初具,这也为他之后在生药学上颇深的造诣奠定了基础。可以想象,徐先生这种执着,颇具韧性的求学精神是多么的可贵啊!这是他留给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对于徐国钧先生这种不畏艰难、坚韧、执着的求学精神,作为新时期中药学人,我们继承和发扬徐先生的求学精神,可谓责无旁贷。
工作时期:殚精竭虑,病魔缠身
徐国钧工作吃苦耐劳,严于律己,年他与教研室同志编写出高校教材《生药学》,为全国高等药学院校所采用,并在第二年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由于长年坚持于一线岗位工作,风餐露宿、废寝忘食。年底,病魔出乎意料地,悄无声息地降临到他的头上,他患上了未分化筛窦癌症。那时他才三十五岁,正在和同事们一道开始系统地研究粉末药材鉴定,也正是他壮志勃勃,对事业充满着希冀和追求的时候。在当时的医疗条件下,患上这种绝症无异于对他宣判了“死刑”。在他患病之后,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集齐多方专家组成治疗小组,进行救治,并很快的实施了筛窦摘除手术,筛窦摘除手术进行了近八个小时,期间麻醉药失去了药效,徐国钧渐渐苏醒过来,可是钻心的剧痛又使他昏迷过去。手术结束后,徐国钧被活着抬下了手术台,虽保住了性命,但从此失去了左眼,留下的是一个鸡蛋大小的窟窿,这对科研工作者来说,是多么昂贵的代价啊!术后为巩固手术效果,徐国钧又忍受难以想象的巨痛,接受了“钴60”放射治疗。虽然放疗不至于危及生命,但那种疼痛滋味是我们无法想象的,以及放疗后遗症带来的痛苦也是我们常人无法体会的。
出院后的第二天,徐国钧便撑着虚弱的身体,忍着头部创伤带来的剧痛,迈着坚定、急切而又颤微的步伐,向他的实验室,向他的工作台走去。作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员,他以实际行动告诉党和政府,告诉所有关心他的领导、同事、医护人员,在病魔面前,甚至失去了劳苦功高的左眼,而他却迫不及待、毅然决然地选择投身到工作中去,这真的可谓鞠躬尽瘁、殚精竭虑啊!他无愧于党和政府,无愧于所有关心他的人,这是多么可贵的爱国精神啊!
徐国钧的大部分科研成就,都是在他左眼摘除之后获得的,他常常说:“要以积极的态度面对困难”,这不仅体现在他工作中,同样也体现在他的生活中。他是一位极具探索、求真、求实精神的生药科学家,在对南京同仁堂国药店产品“灵应痧药”进行鉴定的时候,徐国钧通过反复实验、观察、分析,排除细胞、组织交叉干扰,掌握各种组成药物的专属性特征,利用粉末鉴定法成功地从“痧药”中检出了麝香、蟾酥、天麻、麻黄、甘草、苍术、丁香、大黄、雄黄、朱砂等10种药材,与规定处方一致。这开创了我国中成药鉴定之先河,打破了“丸散膏丹,神仙难辨”的说法,同时也为后来的仪器鉴定奠定了基础,也为保证中成药质量,保证中成药疗效奠定了基础。在此之后,经过徐国钧几十年的艰苦工作,我国的显微分析鉴定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徐国钧教授的这种求实、求真、敢于专研、敢于探索的科研精神是非常可贵的,作为当代的中药学工作者,我们定将这种科研精神发扬光大,特别是在药物分析鉴定这一领域,我们定将汲取徐国钧等前辈的宝贵经验,努力发展药物的分析鉴定工作,使其得到完善。
徐国钧从事教育工作几十年,治学严谨,形成他独特的治学方法。他教书育人,身教重于言教,自己首先垂范,学生学老师之不言之教,可谓受益终生。他也特别强调启发学生的思维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着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挥学生独立思考的主观能动性。中国工程院院士胡之璧曾是徐国钧的研究生,在人才培养这一方面,徐国钧言传身教、鞠躬尽瘁,为祖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后继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这也是他一生中值得欣慰的事。并且他还编写了《生药学》、《药材学》、《中草药学》等大量教材和参考书,这也是他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供我们药学工作者学习与参考。
何谓科学家精神?从徐国钧院士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执着、坚韧的求学精神;殚精竭虑,无愧于党和人民,乐于奉献的爱国精神;求实、求真、敢于专研、敢于探索的科研精神;鞠躬尽瘁、严于律己的教学精神;以及老一辈知识分子为振兴祖国生药事业顽强的拼搏精神,不正是我们应当学习和推崇的科学家精神吗?徐国钧一生身先士卒,为我国生药学事业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战胜了病痛,战胜了艰苦卓绝的环境,呕心沥血、精益求精,开创了我国生药学发展的先河,他难道不是生药学中的英雄吗?
作为当代中药学工作者,我们定将徐国钧的宝贵精神在民族的这片沃土上代代相传,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研发出更多能治病、治好病的药物,我们是新兴的青年才俊,发展中药产业责无旁贷。同时在徐先生等众多科研前辈的榜样示范和精神鼓舞下,我们定会艰苦奋斗,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添砖加瓦,砥砺之前行,创国之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