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香囊。
端午节临近,民俗饰品俏销。
端午节前热销的香囊。
□文/摄黑龙江日报全媒体记者毛晓星
“端午”一词最早出现在《风土记》中:“仲夏端午谓五月五日也,俗重此日也,与夏至同。”
也就是说,从这一天开始,天气变得炎热,蛇、蟾蜍、壁虎、蝎子、蜈蚣等毒虫活动频繁;虫鼠繁殖,霍乱、疟疾等瘟疫也易于流行,人们需用各种方式攘灾避恶。为此,旧时过端午节以驱疫避瘟为主,渐渐形成了插蒲草和艾叶、喝雄黄酒等节日习俗。
在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当下,愉快度过假期的同时,保持卫生健康也同样重要。对此,记者采访了我省多名医务工作者,一起来聊聊端午节如何防疫保健,以及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蕴含着哪些医药卫生和养生防疫大智慧。
古人端午重防疫
端午到,艳阳照!吃粽子、划龙船、扫庭院、插艾草、悬菖蒲、戴香囊、涂饮雄黄酒、熏苍术、浴兰汤……除了这些耳熟能详的驱蚊、防毒方式,采药、制凉茶也是端午节的传统习俗之一。古人认为,端午阳气旺盛,是草木一年中药性最强的一天。
中国古代关于瘟疫的记载最早出现在殷墟的甲骨文当中,后来的《山海经》《尚书》和《左传》里也曾出现过相关记载。自周朝以来,多年间,大小瘟疫共计超过次。古人在长期同瘟疫斗争的过程中,总结了很多对抗瘟疫的方法,如巫术、巫医结合、隔离传染源、宣传疫病知识、官派医师下乡诊治等,有的收效甚微,而有的即使到了现在也依然有效。
或许不明白真实的原理,但聪明的古人也通过一些现象总结出了能够预防瘟疫的方法。如清代吴子存所著的《鼠疫抉微》中就提醒人们要经常洒扫堂房、厨房沟渠要整理清洁、房间窗户要通风透气、不要众人拥杂一起,以此来防范一些疾病的传播。
东汉末年时,全国范围内经历了瘟疫大爆发。在这种情况下,张仲景通过总结研究写出了《伤寒杂病论》一书。书中记载了许多防治瘟疫的药方,例如“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白虎汤”“竹叶石膏汤”等。华佗也曾用青嫩茵陈蒿草治疗当时的流行性黄胆病。李时珍、叶天士、吴瑭等医者,都曾为抗击瘟疫作出过重大贡献。
古人们的这些方法也为现代人类防治疾病提供了可借鉴之处,一些药方至今还在沿用。国家卫健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近日最新印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中,对中医治疗方案再度修订。新版共用9页篇幅详细编制了中医药抗疫如何“打满全场”,内容占据了《方案》全文近三分之一。
现代人端午插艾草、戴香囊有用吗?
与老人扫庭院、插艾草、戴香囊驱虫观念不同,现在的一些年轻人对端午的这些习俗持有怀疑的态度。“插艾草防蚊虫,城里哪有那么多毒虫啊?”“插那么一把、几天的艾草,能管用吗?”“香囊有用吗?”……
对此,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所长、三辅院区执行院长王立范说,中药香囊内中药的气味在挥发过程中能够通过口鼻黏膜、肌肤毛窍、经络穴位,经气血经脉的循行而遍布全身,起到调节气机、疏通经络的作用,使气血流畅、脏腑安和,从而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本次新冠疫情中,该院配制的“中药香囊”助力驱疫避瘟成为中医预防疫情的一个重要手段。
王立范介绍,该院制作的“中药香囊”由国家级著名中医药专家拟方,具有制作简单、使用方便、科学有效、费用低廉、易于推广应用等特点。“我们的医护人员医院,都会随身佩戴这种香囊用于预防。”
黑龙江中医院肝脾胃病科主任刘朝霞介绍,中医认为疫疠之邪从口鼻而入,其特点为内伏膜原,表里分传,传变迅速。故在使用常规预防方法的同时,早期进行中医药干预,提前口服“益气固表,清瘟解毒”的中药,可避免疫疠之邪的侵入和传变,从而起到“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的作用。疫情期间,该院推出具有抗疫作用的百部止咳糖浆、麻芩止咳糖浆、化痰清肺散、牛黄利咽丸、清咽甘露丸、清热定宫丸等多款中成药,从不同角度缓解新冠肺炎引起的症状,疗效可靠。另外,经过多次论证,该院还针对不同人群推出了防疫又养生的食药同源代茶饮方剂,供市民参考使用。
端午防疫,还要注意这些!
在日常的防护中,除了打疫苗、戴口罩、扫码测温、保持社交距离、做好个人卫生外,提高自身的免疫力也很重要,具体怎么做呢?在端午节假期期间,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王立范、刘朝霞等龙江中医给出了一些建议。要适当增减衣物。端午前后刚刚回暖,气温起伏大,地气也在恢复中,应顺应自然界阳盛阴虚的变化,切莫贪凉过早脱衣着凉。睡好觉、睡午觉。夜卧早起,晚上别超过10点半睡觉,早上别迟于7点起。最好中午再打个盹儿,顺应阳气升。要适量户外运动。户外运动有助于人体阳气、正气的提升,《黄帝内经》中说“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正气提升后有助于疾病的预防。少吃凉、勤通风。贪凉饮冷易伤脾胃阳气,久之则会出现消化不良等情况。切记!端午粽子别吃太多,进食过量容易引起消化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