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近视其实是一种“富贵病”。
一般来说,只有近距离看书(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或其他)且不怎么外出和休息的人才有大概率变成近视眼。但古代的士农工商四个阶层中,只有士,也就是只有读书人才有可能得近视眼的机会。除了读书人,同样很费眼睛的绣娘也有可能得近视眼。
不过因为古代没有电视、手机、电脑等容易导致近视的电子产品,而且古代的读书人用的是毛笔,比较讲究悬腕和悬肘,所以古代的读书人在用毛笔写字的时候,身体需要挺直,肩膀要稳定,眼睛距离书本比较远。
这种情况下,古代近视的人并不多。
但近视的人不多并不代表没人近视。
例如,白居易就是一个近视眼,只是当时并没有这个叫法,白居易的《眼暗》一诗中就写了白居易患眼疾的原因及带来的困扰:
早年勤倦看书苦,晚岁悲伤出泪多。
眼损不知都自取,病成方悟欲如何?
夜昏乍似灯将灭,朝暗长疑镜未磨。
千药万方治不得,为应闭目学头陀!
古代读书,白天因为有自然光,对读书人眼睛的损耗自然就比较小。而读书人近视,往往是因为夜读,古代夜晚照明的方法主要有蜡烛和灯油两种,其中蜡烛的价格较高,一般的家庭都是用不起的,所以古代贫穷人家的读书人夜读时,一般都是用灯油,更穷的读书人甚至直接在月光下读书。
例如,宋代的石辂年轻时十分好学,但因为家里穷,就直接上屋顶借着月光读书(“昼夜诵读,贫无烛,至梯屋就月视书”)。
所以如果是经常夜读,但又没有蜡烛,这部分读书人就很容易近视。那么,古代的读书人进食后,他们又是如何解决的呢?
第一,将灯油中普通的植物油换成用枸杞子榨出的油,用枸杞子榨出的油照明,有助于缓解眼睛的不适,对眼睛有颇多益处。
例如,宋代赵浩《养病漫笔》记载:“枸杞子榨油,点灯观书,能益目力。”
第二,外洗法,就是打一盆热水,然后用手轻轻撒在眼睛的四周,例如,据记载,苏轼曾因为写作过度造成眼疾,“沃之而愈”。
第三,吃中药,食补+药补。
在《本草纲目》中记载了多种有助于明目的药物,例如,芜菁花“主治虚劳眼睛,久服长生,可夜读书”;槐实“可夜读书,延年益气力”,苍术“治眼盲,燥脾去湿宜用”。
此外,黑豆和枸杞都是治眼病的首选。
第四,针灸,大小骨针,用前先用火烤,然后刺入人对应的穴位,即可治疗眼病。
第五,眼镜。
近视后,戴眼镜自然是最好的选择,但真正意义上的眼镜,实际上是在明朝宣德年间传入中国的,西方的文艺复兴期间,天文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而凸透镜和凹透镜的应用直接促进了眼镜的产生,此后,眼睛就被西方传教士带到了中国,但一开始,眼镜在中国的使用并不普遍,只限于少部分人。
例如,清初的眼镜一般都用于进贡,只有皇室成员才有资格享用。清中期之后,我国有了自己的眼镜生产作坊,产量有所提升,但主要还是用于进贡,这时候,皇帝会把品质一般的眼镜赏赐给有功劳的大臣,而得到赏赐的大臣则会将其视为无上的荣耀。
总之,近视是一件颇为麻烦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