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北京初夏,绿意盎然。
于家务集体林场里,带着露珠的3万斤生菜刚刚被一家蔬菜公司收走。“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扣除人工成本预计收成能有3.8万元。”林场种植地块负责人陈学永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不远处的洋葱长势良好,再过一个多月也将进入采收期。
林地面积不减少、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稳步提升,于家务集体林场“借绿生金”,正在全面开启创业新模式。“林药、林花、林蔬、林菌、林草”,通过发展林下经济,去年这里先后种下80余种花卉、蔬菜和中药药材,大大提升集体生态林的多重效益和生态产品供给能力,持续推动集体生态林资源转化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绿色资本,实现生态美、百姓富的双向奔现。
于家务乡集体林场通过“林药、林花、林蔬、林菌、林蝉、林草”,打造林下种植、养殖的综合示范地块。
缘起
乡内生态林养护全部由集体林场接管
清晨的阳光洒落在枣林村生态林里。57岁的村民庞树青悠闲散步,享受绿意。“树多、清净、空气好,我几乎天天都来,锻炼身体之余,还能听听鸟叫、看看绿色,心情特别舒畅。”更让庞树青惊喜的是,小时候村子周边常出没的野鸡、野兔子、刺猬,现在也时常能见到,“环境好了,小动物们都回来了。”
不远处的生态林里,穿着养护工作服的陈学永正带着小组的几名队员每日巡检。陈学永是渠头村村民,今年56岁。集体林场正式建成后,他和一些赋闲在家的村民纷纷报名,从农民变成了集体林场的养护工人,“咱们现在是新型林场。”说起现在的工作,老陈一脸自豪。
什么是新型林场?于家务乡集体林场相关负责人赵丽芳解释,新型集体林场是在集体林权“三权分置”基础上,由当地政府主导,当地集体企业或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出资成立,开展集体生态林建设、管理、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集体所有制新型林业经营主体。其主要职责包括严格保护森林资源、科学经营森林资源、适度利用绿色资源、组织农民绿色就业。
在于家务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年6月,于家务乡集体林场开始筹建,年1月正式运营,目前管护面积为.87亩,乡内生态林养护全部由集体林场接管。
林场名养护工人,九成来自附近村。“离家近,工作环境好,每月还能拿工资,挺知足的。”陈学永笑着说。因为工作认真出色,他已从普通工人被提拔为地块负责人。
“保护好、经营好集体生态林是第一要务,我们在确保林地面积不减少、森林生态系统质量稳步提升的同时,促进农民绿色就业、绿岗增收。”赵丽芳表示。
探路
错落种植打造微型生态景观群
在保证林地树木正常养护的情况下,于家务乡集体林场有了大胆的“创业计划”。年,这里因地制宜,发挥自身优势,开启了“一期示范、二期扩展、三期全覆盖”的“三步走”。一期计划先以亩地作为试验地块,通过“林药、林花、林蔬、林菌、林草”,打造一块林下种植、养殖的综合示范地块。
眼下,枣林村附近的生态林地里,浓淡相宜的牡丹、芍药竞相开放,各种花卉、蔬菜、草菌等植物高低错落,形成了微型生态景观群。赵丽芳指向不远处介绍:“最高的是李子树,然后是玉兰、红枫、金叶复叶槭、白蜡、五角枫、白皮松、对节白蜡,中间层包括造型松、锦带、海棠、黄杨球、忍冬,再矮一些的有月季、牡丹、芍药、水蜡、八宝景天,石竹、肾型草等则几乎贴地生长。仅这一小片,植物就多达20种。”
放眼望去,颜色分明的花草绿树,形成一幅生动的生态油画。不仅美观,各类植物与高大的生态林之间,还形成了“生态循环模式”。
“以前林地里除了树就是草,种上林下经济作物后,精细化照料的同时,也对生态林起到二次养护的作用。在挑选植物时,我们特意按照高低不同的层次来种植,喜阴的植物栽在茂密的林子里,树林稀松的地方就栽种需要更多光照的作物。”赵丽芳说,掉落的树叶、花瓣以及生态林里小动物的粪便起到肥料的作用,植物又为小动物提供了家和食物,生态循环起来,也让林子更加活起来。
当然,林下经济作物选择也非常讲究,前期调研、现场考查、外出取经一样都不能少,林场还专门化验分析了试验地块的土壤和水质。赵丽芳解释道:“首先要保证林地树木正常持续生长。而后,林下植物种类及种植位置的选取、林地整理、种植技术等,还需要专业指导,最终确定更适合的林下经济作物。”
要说专业指导,林场拥有一支豪华的专家“天团”。林场搭建了与中国林科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及盛世龙、鹤延龄、永盛园等企业之间的合作平台,共同探索林下种植技术,保证各项技术措施实施到位。
搭载于家务国际种业科技园区的农业资源,林场还先后与中国林科院、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及多家企业建设合作平台,与山东丹冠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栽种了牡丹、芍药,与北京丰茂园林绿化工程有限公司合作种植玉簪及苔草,与怀柔种植专业合作社合作引进了燕山山脉鸡头黄精、苍术、射干等12种中药材。
生金
“林菜”种植挖到林场“创业”第一桶金
“我们就像在创业,下决心试一试。”赵丽芳表示,在集体林场发展林下经济,不仅倒逼着摒弃了“等、靠、要”的思维,还带动了本地就业、增加了村民和林场的集体收入,走出了“借绿生金”新模式。
“林菜”板块,是于家务集体林场“创业”挖到的第一桶金。“6月初,我们种植的20亩洋葱即将收获,预计产量20万斤,扣除成本2万元,预计收入将有13万元。这笔账,算得我们更有信心了。”赵丽芳说。
目前,林场试验地块栽种的林下经济作物超过80种。赵丽芳表示:“我们就是想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实践,对比出哪些适合长期播育,哪些适合育种。未来既可以产生经验效益,又可以通过育种出售种苗,实现自繁自育。经验成熟后,可以在全乡生态林里复制推广,更好地实现‘借绿生金’。”不仅如此,林场还通过与专业公司或科研部门合作,共同探索林下种植技术。
良好的农业自然资源禀赋、深厚的农业发展基础和广阔的农村区域,是城市副中心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后院”。
今年,于家务林场还将引进桔梗、板蓝根、黄芩、艾草、丹参等适宜种植的药材品种,并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森林生态环境与保护研究所合作种植菌类;与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合作种植五彩高粱。
“我们还申报了通州区科普示范基地。”赵丽芳表示,林场将通过聘请各大农林院校教授、专家为顾问,以讲座、展览、培训、示范等方式向青少年普及科技知识、弘扬科学精神。
立足北京“大城市带动大京郊、大京郊服务大城市”的市情农情,于家务乡正在努力走出一条具有副中心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
记者:田兆玉
摄影:常鸣
责任编辑:李艳波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