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除夕守岁的来龙去脉,你当真明白为防孩子考 [复制链接]

1#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般说来,春节的核心时间,是腊月三十至正月初一。因为这是辞旧岁迎新年的关键时刻。所以,我国人民自古以来就把守岁作为春节期间最重要的内容。根据古籍和传说来看,此俗和畏神与骂神有关系。

1、守岁那些事

旧时,家家户户从大年三十晚上开始,直到大年初一早上,一家人总是要团团圆圆,欢欢乐乐,讲古说今,搞各种有意思的活动通霄达旦不睡,俗称“守岁”。

守岁的风俗,至今仍流传很广,不过,已不那么严肃认真。有的孩子熬不住了,放放鞭炮就早早睡了;有的大人美餐畅饮之后,玩乐一阵,感到疲倦,也就入了梦乡。实际上,守岁的要求已经不像过去那样严格了,但守岁活动内容却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变得更丰富、更有意义了。

我国民间守岁的风俗,起源很早。根据传说,古时人们认为守岁是非常重要的,他们对守岁是非常虔诚的。这和送灶王、贴门神、放鞭炮等习俗一样,是与对大自然某些现象不理解,因而产生迷信思想有关。

据说古时人们认为,谁敢在这“一夜连双岁,五鼓分二年”的重要时刻睡了觉,鬼神就要降灾祸给他,叫他一年不得安生,所以,只好守着不睡,如此年复一年,致相习成俗。

关于守岁,也有浪漫色彩的传说。据说古人感到,把灶神送走之后,家里已没有记录他们的言行去向玉皇大帝打小报告的灶王。

其他掌管人间善恶的所有神仙,在腊月三十晚上也都上天赴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举行的盛宴去了,已无人再管人间的事。

所以,在大年三十晚上,人们就敢畅所欲言,一家人坐在一起,什么心里话都能说,对老天不满的事,也可痛快淋漓地骂上一通,对世间不平的事,也可发泄指责一番。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就这么一个机会,人们怎肯放过?

所以,人们上半夜是难以入睡的。

那么下半夜为什么还不睡呢?

因为下半夜比上半夜更要紧,更是不敢睡。

据说,天色一交子时,也就是除夕将尽之时,所有神祇在天上吃喝已毕,都要降临人间。在这万神俱降之际,人们是诚惶诚恐的,得提前摆出各种各样的美食,供在各种神前;得在正交子时的时刻,大放鞭炮,以示对万神光临的欢迎;并且从此时开始,只能讲吉祥如意的话,再也不敢乱讲一句怪话,甚至带忌讳的谐音话都不能讲,否则,那就一年倒霉。

如把一件事做完,不能说“完了”,得说“才行”,因为“完”字不吉利,“才”和“财”谐音,“财行”说明财帛来了;摔坏东西,不能说“坏了”,要说“碎喽”,因“碎喽”和“岁禄”谐音;买门神和灶神都不能说“买”,得说“请”,以示尊敬;见人长得瘦,不能说“瘦了”,得说“瘦长”,因“瘦了”和“寿了”谐音不吉,而“瘦长”和“寿长”谐音;到别人家见“福”字倒贴,不能说“福翻了”,得说“福到了”,因为“福倒"和“福到”谐音,等等。

旧时的类似“妈妈论”还很多,如不许过年时打骂孩子;身子不舒服也不能说出来;不得借别人家的东西用,否则一年不利。这些杂七杂八数不清的忌讳,现在听来有些可笑,但在古人则是正常事,因他们相信“离地三尺有神灵”,而且这些神灵刚刚下界,凡事记得清楚,所以是不敢乱说乱动的。

2、守岁的来历

关于守岁的来历,还有些说法和放爆竹的来历类似。据说有个叫“年”的鬼怪,一到大年夜间就出来吃人,所以人们都不敢出门,团团坐在家中厮守,叫“守岁”、“守年”,也叫“躲年”。有的还称为“熬百岁”,据说诚心守岁就长命百岁。

我国人民春节守岁之风始于何时,尚难定论,应在唐代之前,或者说这一习俗在唐代已经形成,到宋代已普及到千家万户。这是有根据的。

如《秦中岁时记》一书中记载:我国守岁之事,三代前后典籍无文。至唐,杜甫的《杜住宅守岁》云:“守岁阿咸家,椒盘已颂花。”因此,该书提出,守岁之风俗“疑自唐始”。看来“疑自唐始”的观点是不能服人的,因为唐代这样的“旁证”太多了。如诗人白居易也有专门写守岁的诗,叫《客中守岁》,诗云:“守岁樽无酒,思乡泪满巾。“

这样的名人在作客他乡时都忘不了守岁,可见此俗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当时另一大诗人孟浩然,在诗中也写到守岁,诗云:“续明催尽烛,守岁接长筵。”这也证明当时守岁之风已很普遍,不会是唐代才开始的。当然,这只是推论,但也不是没有一定道理,因为一种习俗的形成,不可能是短时间的事情。我们从唐宋时人们守岁的活动内容,也可看出此俗早在唐代之前已经形成。

据古籍记载,唐代人守岁,已有人不是从迷信出发,而是有所为而为的。如元代人辛文房编著的《唐才子传》中,就记载有唐代诗人贾岛除夕“祭诗”的动机,是在一年过去之际,检阅一下自己的得失,总结一下一年的劳动,鞭策自己爱惜年华,不虚度光阴。

据说,每至除夕,贾岛“必取一岁之作置几上,焚香再拜,酹酒祝曰:此吾终年苦心也”。不光文人如此,就连农家人也同样。

如当时诗人孟浩然在《田家元旦》一诗中,写当时农家守岁的情景说:

“昨夜斗回北,今朝岁起东……田家占气候,共说此丰年。”

这几句诗的意思很明白,当时有的农民也在除夕之夜,总结一年丰收的经验,预测新的一年气候如何,宜种什么庄稼。这两个例子都说明,守岁的风俗不是始于唐代,而可能更早。

孟浩然诗中所说“田家占气候”的习俗,流传是很久的。如到清末民初,北方有的农民仍有守岁通霄,不时到院里观看东方天气的习俗。

据说,如果交子时到黎明东方天色先发白,新的一年就宜种棉花和小麦,可以取得丰收;如果天色发*,就宜于种玉米、小谷子;如果天色发红,就宜于种高粱;如果天色发暗或阴天,就宜于种黑豆等。这些说法,现在看来并没有什么科学根据,但却反映了农民守岁的某种心情和切盼新的一年丰收的愿望。

到宋代,守岁之风已遍及城乡,官家百姓都已相习成俗。如《东京梦华录》说,每到除夕“士庶之家,围炉而坐,达旦不寐,谓之守岁”。宋代大文人苏东坡也在一首诗中画龙点睛地写了当时人们守岁的情景:“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另从一些材料来看,人们在除夕守岁,也是各诉衷肠的。

如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在被俘囚于牢中时,在除夕之夜写的《除夜》一诗中,就抒发了他忧国忧民的情怀: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南宋诗人辛弃疾,壮志未酬,老来空空,除夕之夜宿于故乡博山寺中,感慨万端,曾赋词《水调歌头》道:

“头白齿牙缺,君勿笑衰翁,无穷天地今古,人在囚之中。臭腐神奇俱尽,贵贱贤愚等耳,造物也儿童。老佛更堪笑,谈妙说虚空……”

此老久经沧桑,看破红尘,连造物主和佛祖都讥笑一番,可见唐宋时人们守岁,已经有破除迷信的风气。后来,也有人藉守岁之机,不管什么鬼神不鬼神,迳自抒发自己的感情和志向。

如林则徐发配伊犁时的一个除夕,就曾咏出:“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

3、煨岁之俗

春节期间煨岁之俗,旧时在民间很流行。各地实施时间不一样,有的在大年除夕,有的在正月其他日子。所谓煨岁,就是人们在过年时,选一个自己认为吉利的时刻,用松枝、柏枝,或再加上苍术、吉祥丹等有植物香气和药物香气的东西,在院内空地上或室内香炉里点燃,使它不吐明火,只冒浓烟。

这时院内或室里烟雾缭绕,清香、异香四溢,颇有神秘的气氛。据民间传说,各种疫鬼瘟神最怕这种香气,一嗅到这味道就要溜之大吉。从传说看,煨岁似为迷信之举,其实它乃是古人总结出的防病、祛瘟之法。

所配苍术、吉祥丹这些芳香药物,有空气消毒作用自不必多说,就是松、柏枝叶也是可以防治病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曾介绍,柏枝、柏叶均可入药,有除风湿、去湿脾、去百邪、杀五脏虫等功效;松脂、松节、松叶等则有安五脏,防热病,治百节久风,治燥血之湿,治疗恶疾和杀米虫等功能。看来,就是不加中药材,光烧这些东西,对空气也是有消毒作用的。

有的地方煨岁活动不是在人们家中,而是在大街小巷里,堆上松柏树枝,各家各户把破鞋烂袜等秽物搜寻出来,扔在树枝堆上,一起燃烧,俗称“烤百病”。据民间传说,老年人有陈年久病,可以烤好。所以,当大大小小的火堆点燃之后,有的老年人便通宵去且可烤。

能烤治百病之说,恐没有什么根据,但能烤治一些病,恐是可能的,因松柏树枝的烟火是可以治某些疾病的。同时,集中火烧一次陈秽脏物也有清洁卫生之功效。有趣的是,届时村子里以至一些大街小巷,浓烟弥漫,火光闪烁,加上孩子们的欢笑声,老人们的谈笑声,倒也增加节日气氛。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