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古代有近视的,都不是一般人 [复制链接]

1#

原创知了君知了xFUTURE

现代人要是不近视,就如同稀有物种般的存在,感觉这类人没有社交,不与时代接轨,没有好好读书……总之,一个正常的现代人类,近视了才正常。那在没有网络,没有手机的古代呢?

古代,怎么可能没有近视。

古人称近视为“不能远见”,那时的人就认识到用眼过度是导致近视的主要原因,比如数看日月,夜读细书,月下看书,抄写多年,雕镂细作等等。可想而知在夜晚只能点油灯和蜡烛的年代,看书、批奏折怎么可能不伤眼睛。如果出生贫苦人家的书生,还得挖洞借隔壁人家的烛光学习。正如清代徐珂在《清稗类钞》说的:“国人之目多近视,文儒尤多,誉之者谓为伏案功深之证。”

有近视的人,在古代常常被嘲笑。《笑林广记》中就有很多嘲笑近视眼的笑话。比如《虾酱》篇,说一乡下人挑一担大粪过路,近视眼看到,急喊:“拿虾酱来。”乡下人不理他,挑担急走。近视眼追上去,在担子里捞了一把在鼻子上一问说:“都已经臭了,还以为奇货可居哩!”

还有一则说,一近视迷路,见道傍石上栖歇一鸦,疑是人也,遂再三诘之。少顷,鸦飞去,其人曰:“我问你不答应,你的帽子被风吹去了,我也不对你说!”

有关讥讽近视的笑话在这本书中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分享了。不过倒是从侧面反映,古代近视的人还真不少,并且似乎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法。

最烧钱的治疗方式

近视眼在古代算是一种病,而且非常难治。因此得了这种病,尤其是在明朝以前,日子便非常难过。但医生们还是给出了一定的治疗方案:

服用中药

历史上用中医的方式治疗近视的案例中,最著名的就是华佗为高度近视的王子治近视和秦鸣鹤为唐高宗治愈的“视近怯远”之症等故事。

当然在《本草纲目》中也记载了多种有明目功效的药材,比如芜菁花“主治虚劳眼暗,久服长生,可夜读书”,槐实“令人可夜读书,延年益气力”,苍术“治目盲,燥脾去湿宜用”等等。

而在《本草纲目葛蒲》中有一个治近视的方子:“石菖蒲置一盆于几上,夜间观书,则收烟无害目之患。”菖蒲在古代被誉为“花草四雅”,主要是因为它有吸收有害黑烟的功效。不熏眼睛,自然少近视。

制作油灯

据宋代赵浩《养病漫笔》记载:“枸杞子榨油,点灯观书,能益目力。”这个“绿色油灯”大概就是现在市场上那些护眼灯的鼻祖吧。

书童伺候

一般能用得起书童的,都是有地位有身份的人。所以他们在得了近视之后,会让书童将自己想要看的书、信等字面内容念给自己听。当然,这也是最烧钱的一种方式。

就拿大诗人欧阳修来说,他就是一位高度近视。正如宋代叶梦得的《石林燕语》中记载:“欧阳文忠近视,常时读书甚艰,惟使人读而听之”,也就是说欧阳修已经“瞎”到只能让人帮他念的程度了,他自己也在《朝中措平山堂》里提笔道“平山阑槛倚晴空”,接下来不写所见,却是一句眼神不济的“山色有无中”。

不过能为大诗人读书,对于这位书童来说也是一种荣幸啊!

当然,除了服用中药、制作油灯和用书童外,还有热敷、穴位按摩、针灸、户外锻炼、放大镜(古代称为“叆叇”idi)来治疗和缓解近视。

古代近视眼都不是一般人

古代的近视虽然没有像现代一样普遍,但是在那个时候有近视的可谓文化人。例如上文所提及的欧阳修,其实还有很多文豪,甚至皇帝都有近视。

陆游、诗圣杜甫,都是年轻时用眼过度,年长后看东西和欧阳修一样“瞎”的文豪。但杜甫却没有欧阳修那么豪横了,他请不起书童,只能把书贴在脸上看。而陆游等到年纪大了才意识到要保护眼睛,晚上都不敢在油灯下看书,天一黑就早早睡下。但是想要通过早睡来恢复视力,也是有点异想天开了。

在宫内,雍正皇帝就不用再介绍了。据历史记载,雍正就是高度近视患者,除了戴眼镜外,他还是眼镜的“收藏达人”。

造办处为雍正专门制作的各式眼镜多达35副,而且材质各不相同,包括水晶、茶晶、墨晶、玻璃等等。有功之臣赏眼镜一副!不过那时候的眼镜不像现在要验光、测度数、量瞳距,只是单纯的起到放大功能而已。毫不夸张的说,雍正皇帝的眼镜库存都可以开一家小眼镜店了。

茶色水晶眼镜(清)

玳瑁眼镜(清)

玳瑁眼镜(清)

白铜玳瑁眼镜(清)

此外,清朝著名的大才子铁齿铜牙纪晓岚,在考上科举之后也患上了眼中的近视。不过幸运的是,纪晓岚所处的时代,已经有近视眼镜了。

用中医的话说“久视殇血”,引起近视的原因很多,肝血不足和熬夜有比较大的关系。所以想要有双健康明亮的眼睛,还是那些老生常谈——不要熬夜,多闭目养神。

没事多闭眼

撰文

Jane

原标题:《古代有近视的,都不是一般人。》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