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著名手足癣医院 https://m-mip.39.net/news/mipso_8598844.html盛泽旧俗·端午节
端午节,在农历五月初五,为中国的法定节假日。“端”是初始的意思,“端五”就是初五,按旧时历法五月为“午”月,而“午”字与“五”相通,“五”又是阳数,因此五月初五有了端午节、端阳节、重午节、五月节等多个名称。
端午节
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传说不一。吴越之地在远古时代就有五月初五祭祀部落图腾的习俗;后来又有了纪念屈原、纪念伍子胥和纪念曹娥等多种说法,其中以“纪念屈原说”影响最为广泛。
屈原是战国时期的楚国大臣、著名的爱国诗人,因力主联齐抗秦遭受陷害,被流放到沅、湘流域。在流放中,他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影响深远。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悲愤不已,于五月五日抱石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百姓纷纷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划着船打捞他的尸身,并将饭团丢进江里,让水中鱼蟹吃饱了不去咬屈原的身体;后来发展成五月初五赛龙舟、吃粽子来纪念屈原的习俗,端午节也被称之诗人节、龙舟节。
屈原
在苏州以及江浙部分地区,过端午节是为纪念伍子胥。伍子胥是春秋时期的*事家,因父兄为楚王所杀,他投奔吴国,协助吴王成就了霸业;后因受谗言陷害,被吴王赐死。吴王将伍子胥的尸体装在皮革里,于五月五日投入大江。后人尊伍子胥为涛神(江神),为他立庙,并在每年农历五月初五举行祭祀活动,纪念伍子胥。
伍子胥庙
在浙江绍兴一带,有端午节纪念孝女曹娥的说法。曹娥是东汉时绍兴上虞人,因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年仅十四岁的曹娥昼夜沿江号哭,并在五月五日投江,五日后抱父尸出水。后人在曹娥投江之处建曹娥庙,改江名为曹娥江,并在每年五月五日设祭,纪念孝女曹娥。
曹娥庙
端午节最主要的节令活动是赛龙舟。龙舟竞渡的习俗在唐宋时代已经形成,明清时期成为端午节的重要活动,时间也不限于端午一天,甚至“历时经月”。明清时,盛泽也有端午节东白漾赛龙舟的旧俗,称之“东漾划船”,是旧时的“盛湖八景”之一。
“东漾划船”(庄子明绘)
粽子古称“角黍”,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早在晋朝就已出现。西晋时周处的《风土记》中记载:“五月五日……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此俗流传甚广,古往今来、大江南北无不以粽子为端午节首选的时令食品。现今各地的粽子,一般都用箬壳包糯米,但花色各有不同,有大肉粽、火腿粽、板栗粽、莲蓉粽、桂圆粽、咸蛋粽、赤豆粽等,而最具盛名的要数嘉兴的“五芳斋”粽子。
“五芳斋”粽子
在江浙一带,端午节除了吃粽子外,还有吃“五*”的习俗。“五*”指*鱼、*鳝、*瓜、咸鸭蛋和雄*酒。
“五*”
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赛龙舟之外,还有一系列习俗。
在先秦时代,人们认为五月是毒月,五日是恶日,因此有“不举五月子”之俗,以为此时所生的婴儿都不能抚养成人。相传此日五毒(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并出,故而形成了许多除瘟、驱邪、镇恶的习俗。人们在此日喝雄*酒,挂菖蒲、艾叶与蒜,熏苍术、白芷,佩戴健人符、香囊,用雄*酒在儿童额上写“王”字,在儿童衣衫上绣“五毒”,“跳钟馗”,“浴兰汤”。
五毒
雄*是一种中药材,可以用作解毒剂、杀虫药,古人认为雄*“善能杀百毒、辟百邪”,喝雄*酒可以除瘟、驱邪。人们还用雄*酒喷洒墙壁、门窗、床下,将雄*酒涂于小孩子的耳鼻、肚脐、手足心等处,以驱毒虫,求得孩子平安;还用雄*酒末在小孩子的额头上画“王”字,让小孩子带上虎的印记,以雄*驱毒,借虎威以镇邪。
用雄*酒末在小孩子的额头上画“王”字
艾叶、菖蒲和蒜都有杀菌作用,被称为“端午三友”。端午时,人们将艾草、菖蒲、蒜等用红纸绑成一束,悬在门上,以此除瘟避邪。古人以为疾病皆由鬼邪作祟所至,因此人们以菖蒲作剑,以艾叶作鞭,以蒜作锤,以为能驱除五毒;故而端午节也称“菖蒲节”。
“端午三友”
人们在端午节将苍术、白芷捆绑在一起燃烧,以辟邪气。苍术、白芷燃烧时产生的烟雾不仅会散发出清香,还可以驱赶蚊虫,令人神清气爽,有空气消毒的作用。
旧时,人们以艾叶制成人形,于端午日佩戴于衣衫上,以为能辟邪却病,名为“健人符”。《盛湖竹枝词》中就有“亲制健人符一个,替郎常佩内衣中”之句。人们还以纸帛折成小粽子形状的香囊,内置雄*粉、白芷等,外缠五色丝线,挂于胸前,以免灾疾;有的用五色丝线系于手腕上,称为“长命缕”或“续命缕”。
小粽子形状的香囊
自晋代以来,民间就有“跳钟馗”赐福镇宅的端午习俗。到了清代,江浙一带的人家大多在农历五月于大堂中挂钟馗像,以驱邪除害、祛凶引福。端午日,长辈们给孩子穿上绣着蝎子、蛇、蜈蚣、壁虎、蟾蜍等图案的“五毒”衣衫,以为穿此衣可以避“五毒”,驱邪却病。
“五毒”衫
端午节“浴兰汤”为古俗,屈原的《九歌·云中君》中亦有“浴兰汤兮沐芳”之句。菊科的佩兰,有香气,古人以佩兰煎水沐浴,以去邪气,《荆楚岁时记》中说:“五月五日谓之浴兰节。”
“浴兰汤”
早在宋朝时,就有“躲端五”的习俗。因为五月初五为恶日,诸事皆需避忌,故而纷纷接已出嫁的女儿归家“躲端午”。陆游的诗中就有“羊腔酒担争迎妇”之句。明清时,每到端午,家家盛装打扮家中的小闺女,已出嫁的女儿也于此时归宁省亲。明代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自五月初一至初五日,饰小闺女,尽态极研。出嫁女亦各归宁。因呼为女儿节。”
“躲端五”
年,“中国端午节”被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包括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石市的“西塞神舟会”、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是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遗”的节日。
日本、朝鲜、韩国、越南等国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日本人在端午节吃粽子,并且插菖蒲、熏艾叶、喝菖蒲酒。在朝鲜半岛,端午节是一个庆典,祭天,祭山神,用菖蒲水洗头,吃车轮饼,还举行韩式摔跤、荡秋千、跆拳道比赛等具有地方特色的活动。
沈莹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