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生活中,藿香正气散的应用是很普遍的,那么到底用对了没有?本篇文章是作者结合临床实际案例总结出的应用体会,供大家参考
▍全文共字,预计阅读时间7分钟
藿香正气散的临床运用
作者/焦树德
藿香正气散是临床上经常使用的著名方剂。它为什么会这样著名呢?
主要是因为这个药方使用得当,则疗效非常良好,可以说是“百发百中”。尤其是在夏秋之交的季节,使用的机会更多。
今结合实际病例,谈谈个人在临床上使用这张药方的点滴体会,仅供同道们参考。
—1—
藿香正气散组方
藿香正气散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藿香90g,陈皮、半夏曲、白术、厚朴、苦桔梗各60g,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各30g,炙甘草75g。共为细末,每服6g,水1盏,生姜3片,枣1枚,同煎至7分,热服。
如欲出汗,盖衣被,再煎并服(后世有的剂量与此不同,可互为参考)。
以上是原方的服用方法。
但现在临床上多参照原方组织精神,改为汤剂服用。
笔者在开藿香正气散汤药时的处方如下,仅供参考。
处方
藿香9~12g,紫苏叶(后下)6g
白芷10g,厚朴10~12g
陈皮9g,白术6~9g
半夏曲10g,苦桔梗6g
大腹皮9g,茯苓6g
炙甘草5g,生姜3片
大枣2枚。水煎服。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内伤湿冷,饮食停滞,又外感风寒。
症见:憎寒壮热,头痛呕逆,胸膈满闷,咳嗽气喘等,以及伤冷、伤湿、中暑、霍乱、吐泻,感受岚瘴不正之气等病;舌苔可见白腻,脉象滑、濡、滑而带浮等。
方中以藿香辛温散寒、理气和中,芳香祛秽,表里兼治作为主药。
辅以紫苏、白芷、桔梗,发表散寒、宣畅肺气、芳化暑湿;半夏曲燥湿降气、和胃止呕;厚朴行气化湿、消胀除满。
佐以白术、茯苓、陈皮,健脾化湿,理气开胃;大腹皮行气利湿;生姜、大枣辛甘和胃。使以炙甘草益中焦、和百药。
本方在夏暑季节及夏秋之交最常使用。
如果表邪偏重,恶寒发热而无汗者,可加香薷5~9g,以助解表之力。
如兼食滞,可加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各10g,或焦槟榔、炒莱菔子各10g,以加强消导功效。
如湿盛腹泻者,可加炒扁豆10g、炒苡米20g、车前子10~15g,以加强健脾利湿之效。
本方以藿香命名,因藿香清芳微温,为醒脾快胃、振奋清阳之妙药。
正如《本草正义》所说:“芳香而不嫌其猛烈,温煦而不偏于燥热,能祛阴霾湿邪而助胃正气,为湿困脾阳,倦怠无力,饮食不甘,舌苔浊垢者最捷之药。”
但本品温和力缓,用时须配伍苍术、厚朴、佩兰、紫苏或白术、陈皮、茯苓等。
王好古也曾赞扬本品:“入顺气乌药散则补肺,入*芪四君子汤则补脾。”本方有发越脾气、调中焦升降之力,故名“正气散"。
笔者常用此方治疗急性胃肠炎、胃肠型感冒等病,证属外感风寒,内有湿、食停滞者,均可收到良效。
—2—
案例二则
一、李某某,女,26岁。
因8月天气炎热,吃冰镇水果太多,夜卧窗前,睡眠受寒,次日头痛发热,憎寒无汗,全身酸懒,脘胀腹痛,呕吐4次,水泻3次。舌苔白腻,脉象浮滑,重按少力。
据此脉症,四诊合参,知为暑夏季节,内伤湿冷,外感风寒,肠胃气乱,寒湿不化而致吐泻;表邪不解,故头痛寒热。诊为暑湿吐泻之证。
治法采用温散化湿,佐以解暑。以藿香正气散加减,处方如下:
处方
藿香10g,紫苏9g
白芷9g,半夏10g
干姜6g,香薷9g
炒扁豆9g,茯苓20g
大腹皮12g,广木香6g
车前子12g(布包)
炒白术6g
伏龙肝60g(煎汤代水)
1剂显效,3剂痊愈。
二、万某某,男,49岁。年10月5日来诊。
言说自昨晚感到头痛昏沉、胃胀腹痛,呕吐2次,吐物有明显的酸腐味,现尚感恶心,大便溏软。食欲不振,口不渴,微恶风寒,身热无汗,体温38℃。舌苔白厚腻,脉象弦滑带浮。实验室检查未见异常。
四诊合参,知为夏秋之交,外感风寒暑湿之邪,内受饮食停滞之伤,内外合邪,既有头痛发热等表症,又有胃痛呕吐等里症,表里相兼,发为头痛呕吐之证。
治宜芳香疏解,化湿导滞。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
处方
藿香10g,佩兰10g
紫苏6g,荆芥10g
防风10g,白芷10g
半夏10g,焦神曲10g
焦山楂10g,焦槟榔10g
炒枳实12g,厚朴12g
酒川*6g,茯苓12g
炙草3g,生姜3片。
水煎服,投与2剂。
药后身得溱溱汗出而热退,大便泻腐秽两次而腹痛、呕恶尽除。
又以上方去防风、槟榔,减酒*为3g,加炒扁豆9g,再进2剂而痊愈。
—3—
加减治疗小儿“停食着凉”
1~3岁的小儿,内伤饮食,外受风寒而身热不食,头痛恶心,胸膈满闷,倦怠不玩耍,大便不爽,舌苔白厚,脉象滑数。
北京民间对此证俗称“停食着凉”。此证也可用藿香正气散加减治疗。
笔者常用的处方如下:
处方
藿香3~5g,紫苏3g
白芷3g,防风3g
半夏曲3g,焦山楂3g
焦麦芽3g,焦槟榔3g
炒内金5g,炒莱菔子3g
白术2g,枳实5g
水煎,1日分3~4次服。另外再用万应散0.5~1包(用量可按说明书),1日1~2次,随汤药服。一般服1~2剂,即可痊愈。仅供参考。
—4—
方药对比及合方应用
本方与六和汤(砂仁、藿香、厚朴、杏仁、半夏、扁豆、木瓜、人参、白术、茯苓、甘草、生姜、大枣),皆能治疗夏月饮食不调,外感暑气而致寒热、吐泻等症。
二方相比,本方解表除湿之功大于六和汤,但正气虚弱之人慎用。
六和汤解表芳化之力虽小于本方,但益气匡邪之功,却大于本方,并且还有和肝舒筋之作用,对吐泻转筋者有效。
本方与不换金正气散(苍术、厚朴、陈皮、甘草、藿香、半夏、生姜、大枣),皆用于治疗湿浊内停,兼受感冒而吐泻等症。
但本方解表发散、利湿和中之力较大,不换金正气散则化湿和胃、调中止呕之力偏重,解散之力较轻。
本方合三味香薷饮(香薷、扁豆、*连)名藿薷汤,用于治疗伏暑吐泻、腿肚转筋等症。
笔者常以本方(适当加减)合葛根芩连汤,用于治疗夏暑季节内伤饮食,外受风寒暑湿之邪,发生泄泻,未得及时芳化疏散,而致郁而化热,湿热结滞肠胃,气血不调,发为赤白痢疾,大便带脓血,里急后重,便频且滞,窘迫难忍等病症。
古人云:风寒暑湿之邪,伤脾则泻,伤胃则吐,伤肺则渴,伤膀胱则溺赤。
此时宜急择藿香正气散、六和汤、藿薷汤之类方剂,随证治之,则很快痊愈。
如治失时机,风寒暑湿之邪,渐渐化热,深侵肠胃,阳明经气不和,湿热凝滞,气血不调,发为痢疾,笔者每以本方合葛根芩连汤同用;
仍从疏解风寒暑湿之邪入手,兼清解阳明湿热,里急后重明显者,还可加广木香、焦槟榔等,调肠胃气滞,每收良效,请参考试用。
—5—
注意事项
凡阴虚火旺,中焦火盛而作呕作胀,以及温热病的吐泄,均忌用。
用药请遵医嘱。
本文转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