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6点,秦岭脚下,浓雾笼罩的村庄还未苏醒,一个忙碌的身影已经在村上转了一大圈。驻村一年多,韩新龙的肤色看起来已经和地里的赤霞珠葡萄一般,黝黑亮堂。
韩新龙和工作队员在村中走访
43岁的韩新龙,任商洛市丹凤县棣花镇陈家沟村驻村第一书记,平时待人彬彬有礼,工作起来却像个拼命三郎,他骑着摩托车走村入户,村民的急难愁盼写在本子上、记在心头里,一年时间写满两本驻村日记。村民也习惯称他为“摩托书记”。
从省委机关干部到驻村第一书记,他同村干部拧成一股劲,为村上发展补短板、定产业、找出路。
42岁的李金红年少时便外出打工,常年漂泊。随着父母年龄增大,作为独子的他决定返回家乡。
陈家沟村一直有种植中药材的传统,但小农小户零散种植,收成一般。韩新龙想办法联系就近药企教授村民种植技术,同村民签订收购协议,订单种植。一年下来,种魔芋、苍术让李金红年收入超过5万元。
用来加深记忆的手绘“村情”示意图
“过去是不会干,现在会干了,越干越想干。”李金红说完又开始向韩新龙求教。
一年里,为了更熟悉每户村民的情况,韩新龙同工作队员一起走访入户千余次,说起这一年回家的次数,他只是笑着摆了摆手。
冬季,他忙着联系相关机构,为村上近位老人、残疾人、五保户,送去羽绒服、棉被棉鞋;夏季,他为村上协调安装盏太阳能路灯,解决村民夜间出行的困难。
陈家沟村所在的棣花镇,文化旅游一直是这里的一张名片,但多年来名气很响却人气泛泛。
近年来,棣花镇提出农文康旅融合发展,建设一条以核桃、葡萄、樱桃为主的田园景观环线,所属的八个行政村形成产业综合体,处在中间位置的陈家沟村成为关键一环。
年初,修建7.2公里的环线路在陈家沟村段遇到了难题。韩新龙到任后,修路成为乡亲们向他提出的第一个想法。
“在平直的公路上,步行一公里大约只需要十来分钟,但如果在60度的斜坡上,再变成弯弯绕绕的小道,走一趟需要三个小时。”陈家沟村委会副主任李扣民介绍,所修路段需要连接一个山头,修建难度大、成本高。
雨后,韩新龙急着赶去村民家中
韩新龙骑着向村民借来的摩托车,四处筹措资金,联系交通部门优化施工方案,工程得以顺利进行。
初夏,从陈家沟村坡头远望,一片片翠绿的葡萄藤蔓奋力生长,与建设中砖红色的葡萄酒厂相映成画。
十多年前,有着百年历史的丹凤县葡萄酒厂决定选址重迁,几经定夺,将厂区定在陈家沟村,如今占地50多亩的葡萄酒厂基本完工。相较于老厂区,新厂区一半作为生产区域,一半用来开发民宿旅游。
“虽然年以前,村上已经流转土地种葡萄,但由于品种老化、果品下降让不少果园荒废,借着新建酒厂的发展势头,我们扩大土地流转面积,更新葡萄品种。”韩新龙笑着说,为了实现更好的生产效益,他还向市农业局“借”来了斤黄豆种子,进行套种。
陈家沟村新建成的亩葡萄产业园
陈家沟村不少年轻人选择外出打工,留守在村子里的大多数是老人和孩子。“土地流转出去一亩地年收入元,春季剪枝、施肥,秋季采摘、运输,在葡萄园打工按天结算,一天80元。”正在园子里干活的村民李洪亮说。
陈家沟村开始逐渐找到发展的支点,目前,村集体种植亩葡萄,多亩中药材。“我们驻村时间是两年,但要想到10年、20年的村上发展,为村子打好基础,定好方向,为村民确定一条产业发展路。”韩新龙说,乡村振兴是一个艰苦而漫长的过程,发展产业更像是“推石上山”,不能有一刻松劲。
(当代陕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