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黄帝内经》中记载风邪是多种亚健康的“引子”,因为“风”的特点就是“善动、游走不定”,而且很容易携带湿、燥、寒等其它邪气,所以被称之为“百邪之首”。风邪就像是攻城拔寨的将军,携带者其它邪气因素攻克防御的“卫气”,正因为它这个特点,中医文化对其特别注重,而养生也有一物可以应对。它是“风之将军”,专克风邪,除内外上下诸风,在外祛风抗毒,在内平肝风、祛风湿,还是养脾胃的“引路使者”。这一物就是防风,自先秦以来,一直以此为正名,《本草纲目》中说“防,御也,其祛风最要,故名”;清代学者张志聪提到防风“禀土味之专精,主周身之风邪,故曰防风”。防风是因为它的养生益处而得名,其植物也因此得名,属于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养生用的是它的植物根。在两千多年以前的文献《神农本草经》中就提及防风“主大风、恶风、风行周身”的养生益处,并且归列到“上品”一类。在《日华子本草》中说防风“主三十六般风,补中益神,通利五脏,能安神定志,匀气脉”;《本草经集注》更是把它誉为“诸风同用”,还说它是“祛风诸物之首”。防风能攻克“风邪”,还被誉为“风之将军”,但这位“将军”的特点是需要一个“引路之人”,正如《本草汇言》中提到的“防风不能独奏其功,故与川芎、白芷则上行,主头目之风;与羌活、独活则下行,主腰膝之风”。“与当归主血风;与白术主脾风;与紫苏、麻黄主寒风;与黄芩、黄连主热风;与荆芥、黄柏主肠风。若入大风、厉风中,须加杀虫活血之物乃用”。除此之外,孙思邈还提到防风解乌头、芫花、野菌毒,还能解附子之毒。而现代常用的防风的养生益处可以分为四个方面叙说。一、用防风养生可以发散在外之风邪。风邪是外感邪气的“主力军”,包括本段时期内的“防毒”,在中医文化称之为“戾气”,也有由风邪“打头阵”,而外感的邪气有风寒、风热。还有自身的虚弱等多种因素而“感毒”,正如《黄帝内经》关于戾气的论述说“正气内存,邪不可干”,说的通俗点就是自身强壮了,戾气都会绕着走。如果是外感风寒,以身热、头或者身上感觉到微微痛为特点,可用防风养生,只是防风发汗之力不足,因此与羌活、荆芥、细辛搭档。如果是风邪夹杂湿邪,特点是微怕冷而身热,身上感觉困重,头如被什么裹住,可用防风与白芷、荆芥搭档;若用防风与羌活、川芎、苍术搭档则祛风解表之力更强。假如是感受风热,有怕冷轻、身热重的特点,可用之与荆芥、酒大黄一起辛凉解表;或者用防风与薄荷、荆芥、牛蒡子搭档。假如是本来就比较虚弱,又外感邪气的人,也是这次“抗毒”事件中容易中招的人,养生最佳的方式是先清外邪,再增强自己的正气,如果感觉时间紧迫,可用防风与黄芪、白术一起养生。二、用防风养生可以滋养脾胃。其实以中医文化的角度分析,滋养脾胃也可以“抗毒”,这一点很多人不理解,是因为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气血的生成充足则正气强盛,因此“正气内存,邪不可干”。用防风养生虽不能直接滋养脾胃,但是正如《成方切用》中说“凡补脾胃,非此为引不能行”,尤其是这次“抗毒”中发现有部分人特点是闹肚子。如果有此表现,属于风寒湿邪困于肠胃,大便清而稀薄,可用防风外散风邪、内化寒湿,用之与苍术、紫苏搭档即可。如果是脾胃有湿气,特点是大便清稀,倦怠喜欢躺卧,可用防风与人参、黄芪、白术养生;如果是肠胃湿毒,可用之与黄芪、肉桂以及当归搭档;属于食物吃多了而食积,可用防风与神曲、麦芽、苍术搭档。三、用防风养生可以祛风除痹。“痹”是中医文化对关节亚健康的一种叫法,一般是由风寒湿邪所致,民间常称之为风湿,而风寒湿邪三者“合而为痹”,却又有主次之分。如果是风邪为主,称之为“行痹”,亚健康的地方游走不定为主要特点,养生可用防风与秦艽、麻黄。如果是湿邪为主,以麻为特点,再就是阴雨天的时候更甚,称之为“着痹”,养生可用防风与羌活、独活以及川芎。如果是寒邪为主,以痛为特点,尤其是怕冷,得热则缓,称之为痛痹,养生可用附子、肉桂、细辛以及当归,但注意附子和细辛是以毒攻毒之物。四、用防风养生可以平息在内的肝风。风邪分为“内风”与“外风”,内风多由肝生,而防风既可以除外风又可以平息内风,多适合比较重的“风毒”,比如破伤之风、儿童的风温和痰热至极而动风。值得一提的是,用防风养生不要用太多,以6至15克为度,再就是防风的特点偏于温燥,所以燥热、阴虚血少、因热动风之人不要用它养生。风邪被古人称作“百邪之首”,近段时期的“抗毒”在中医文化的理解中要做好两件事情,一是提升自己的正气;二是规避外邪,“抗毒”之事可防不可怕,注意这两点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