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焦点访谈如何防止致贫返贫这些帮扶措施 [复制链接]

1#

决战脱贫攻坚,行百里者半九十,不进则退。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建立防止返贫监测和帮扶机制,对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以及因疫情或其他原因收入骤减或支出骤增户加强监测,提前采取针对性的帮扶措施。在一些地方,有的贫困户已经脱了贫,走上了致富路,但由于种种原因,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返贫。如何把他们的脱贫效果稳定住,继续向前走,关系到脱贫攻坚能否如期实现。我们现在就到河北省邯郸市、河南省卢氏县去看看。

今年40岁的房向魁是河北邯郸魏县人,多年来一家4口一直靠养羊为生。年底,房向魁一家终于脱了贫,但是正当他准备扩大养殖规模改善生活时,妻子却患上了恶性肿瘤,花去了家里大部分积蓄,全家的担子都压在了房向魁肩上。为了治病,房向魁前后花了15万元。除去医保报销和大病救助,个人还要负担5万元,这可愁坏了他们一家。

在魏县,像房向魁这样的家庭不算少数,他们收入不多,刚过贫困线,被称为边缘易致贫户。还有一类人,他们的收入虽然在贫困线以上,但收入也很低,在贫困线标准1.5倍以内,按照年的标准,也就是低于元,无法享受到脱贫政策,被称作脱贫不稳定户。这两类人的共同点,就是都徘徊在贫困线附近,一旦生活有个变故,便很容易滑落到贫困线以下。以魏县所属的邯郸市为例,年有20万人脱贫,但是同时又有近5万人致贫、返贫。

河北邯郸市委书记高宏志说:“致贫和返贫主要是两大原因,一个是支出骤增,一个就是收入骤减。对支出骤增的,我们通过工作发现主要是三大原因,因病、因学、因灾,我们就建立了防贫基金。”

为了帮助徘徊在贫困线上下的这两类人,邯郸市于年在魏县试点设立了精准防贫基金。魏县有80万农村人口,最容易返贫致贫的贫困户和低收入户大约8万人。按照每人50元的标准,县财政每年拿出万元的精准防贫基金作为保险金,交给保险公司负责管理。只要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线以下,或因病、因学、因意外事故、因产业风险支出在一定数额以上的,都可以申请保险理赔。

这套机制的最大特点是它保的不是个人,而是全县80万农村人口。每月医保、教育、民政等部门都会把符合条件的人员筛选出来,交给保险公司入户核对,然后再交给公安、银行、房管等部门复查,房向魁一家就是这样被精准识别出来的。由于医保和防贫保险的赔付,所以房向魁妻子15万块钱的医药费,最后自己只掏了1万块左右。

房向魁说:“小额贷款给我批了5万,拿这些钱开始养羊,一步步地走到今天,日子越来越好,如果这样发展下去,预计一年有10多万元的收入。”

截至目前,邯郸市通过防贫基金共救助了符合条件的贫困户和低收入户户,发放防贫基金多万元。减少支出,增加收入,就是邯郸市防贫的诀窍。减少支出有防贫基金,那么靠什么增加收入呢?在邯郸,有很多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因为需要照顾老人、孩子,无法外出打工,那么,该怎么办?邯郸的答案是在农村建扶贫微工厂。所谓扶贫微工厂,就是由政府出资,利用各村的闲散土地,建设面积从到平米不等的微工厂,然后以优惠的条件出租给企业。

对于企业,最大的好处是房租大幅降低;对于村民,最大的好处莫过于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了。成墨青是大名县郭村的贫困户,因为丈夫去世,婆婆瘫痪,所以她独自抚养着两个孩子,没法外出打工,现在她在家门口的微工厂找了份工作。

目前,邯郸市共建立了了家村级“扶贫微工厂”,带动4万人在家门口就业,其中贫困人口1万多人,人均增收2万元。邯郸通过采取防贫基金、扶贫微工厂等措施,解决了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返贫、致贫问题。

同样,河南卢氏县,为了防止脱贫不稳定户和边缘易致贫户返贫、致贫也摸索出了一套办法。田满行夫妇是卢氏县卢氏沟村村民,原来一个人外出打工挣钱,一个人在家种点中药材并照顾两个孩子,生活还过得去。但是今年2月份,田满行突然得了面瘫,不仅治病花掉了多年的积蓄,还基本丧失了干重体力活的能力。

卢氏沟村地处秦巴山区,气候和环境都非常适合种植中药材,收益也不错,但缺点是投入大,周期长。田满行不能出去打工了,就想和妻子一起在家里多种点中药材,但资金又成了“拦路虎”。

田满行之妻甄引红说:“得三年一收,我经济有些困难,投入1亩地得六七千块钱,要是种10亩地的需要六七万块钱。”

对田满行而言,只要有点启动资金让他们种中药就不会掉到贫困线以下,但他们没资金。正犯难之际,转机突然出现了。今年五月,河南省为了巩固脱贫攻坚成效,将年人均纯收入低于贫困线标准1.5倍的非贫困户也纳入到了保障范围。像田满行这种在贫困线附近的“边缘户”,就可以享受过去只有贫困户才能享受的金融扶贫、产业扶持、就业支持和兜底保障等政策。

过去,田满行夫妇也考虑过去银行贷款,但是需要抵押物或者担保人,两口子很难提供。不过新政策出台后,田满行靠自己的信用就可以贷到款了。

河南省卢氏县潘河乡党委副书记陈占乐说:“只需要到村里面金融服务部,带上自己的户口本、身份证等相关证件,我们采取的是只需要跑一次,4天贷到款。”

这个看似简单的贷款过程,背后是一个庞大的体系在支撑。过去,在扶贫贷款上一直存在银行不敢贷、贫困户不愿贷或者是贷起来很麻烦等落地难问题。为了破解这些难题,从年起,卢氏县开始建立金融服务、信用评价、风险防控、产业支撑四大体系,成立了县、乡、村三级金融服务网络,服务网点覆盖所有行政村。现在,全县所有农户只要符合条件,凭自己的信用就可以在家门口贷款了。

河南省卢氏县金融服务和大数据中心主任冯海鹏说:“如果评到A级以上的,这就满足了我们贷款征信的条件,就可以进行放贷了。”

田满行夫妇被评为A级信用户,于是,他们提出贷款申请,经金融扶贫服务部门核实后,仅仅过了两天,5万元就到账了。夫妻二人赶紧趁着季节,种了5亩苍术。

这笔5万元钱信用贷款,可以说是场及时雨,它把在贫困线边缘摇摆的田满行一家人一把拉了回来,未来生活也有了保障。

卢氏县狮子坪乡的宋云亭,跟田满行一样也是金融扶贫的受益者,但他的情况更困难些。他妻子因为身体有残疾,年被识别为贫困户。但当时老宋身体好,靠打工和做袋料香菇等,很快就脱了贫。不过年,老宋动了手术,挣钱就很困难了。

种植香菇需要大量体力,老宋一家很难做下去。虽然当地政府给老宋夫妇解决了低保,提供了一个生态护林员的公益岗位,但他们的收入始终刚超过贫困线一点点,随时都可能返贫。县里认为,像老宋这样丧失劳动能力的家庭,如果单靠自己努力,很难实现脱贫,只有靠外界帮扶才行。为此,县里设计了农户+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等六种合作方式。

老宋选择了农户+龙头企业的合作模式,利用5万元的扶贫小额信用贷款从龙头企业买了2万多袋菌棒,在企业的技术指导下进行管理,等到香菇成熟时,企业还会上门收购。

在金融扶贫的推动下,卢氏县的贫困人口迅速减少。今年2月28日,河南省正式宣布包括卢氏县在内的最后一批14个县脱贫。截至今年5月底,卢氏县全县共有边缘易致贫户人,脱贫不稳定户人。卢氏县以这两类人为重点,继续发挥金融扶贫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全力啃下这最后的硬骨头。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保持脱贫攻坚政策稳定,对退出的贫困县、贫困村、贫困人口,要保持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扶上马送一程。从魏县和卢氏县的做法来看,首先应有一套精准高效的监测系统,对于容易返贫的人群能够及时发现;其次,要有一套因地制宜、因户制宜的帮扶举措,使得返贫人群和有返贫风险的人群能够及时得到扶持。有了政府层面的帮扶,再加上村民们的努力,决胜脱贫攻坚的基石肯定会更加牢固。

“以德扶贫”临夏市脱贫致富走“心”路

临夏市是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以下简称临夏州)州府所在地,其地处“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是甘肃省58个贫困片区县之一。年,临夏市顺利通过了国家、省级贫困县退出验收,并经甘肃省政府批准,正式退出贫困县序列,成为临夏州首个脱贫摘帽的贫困县。

年以来,临夏市通过深入调研分析,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将“失德致贫”列为一项重要致贫原因,通过坚持物质扶贫与精神扶贫双管齐下,不断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力,创新实践“以德扶贫”,探索一条符合当地实际的脱贫致富新路子。

调整思路对症下药

同一个地方,情况千差万别。扶贫内容越实越精准,扶贫效果也会越明显。临夏市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调研和致贫原因分析中发现,当地部分贫困户不是因病、因学、因灾、因劳动力弱等原因致贫,而是由于思想落后、子女不孝、家庭不睦等原因致贫返贫,个别群众存在安于现状、信心不足等问题也是致贫返贫的重要成因,对于这些贫困户实施现行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措施,单纯性给予发放种羊、扶贫贷款等物质帮扶,不仅见不到效益,反而会加深家庭或其他矛盾,并造成一定程度的扶贫资源浪费。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及时调整了帮扶思路,提出了‘以德扶贫’理念,旨在通过党建引领、道德感化、人文关怀帮助贫困群众树立致富信心。”临夏州委常委、临夏市委书记曹正民介绍了临夏市创新开展“以德扶贫”工作的相关背景。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如果不从根子上解决问题,贫困家庭就容易出现扶贫后再返贫的恶性循环和增收不稳定等问题。”当地一名扶贫干部说到。于是,临夏市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将13种情况列为“因失德致贫返贫”的表现,通过细化为“扶德、扶志、扶智”三扶并举的精准帮扶途径,因户施策、因人施法,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全市“因失德致贫返贫”贫困户家庭思想观念普遍得到转变,致富信心全面增强。曹正民说:“我们通过教育提智、技能增智、创业强智等途径,促使‘因失德致贫返贫’的贫困群众将精力集中到劳动致富中来,自觉摈弃落后思想、自觉抵制歪风邪气,防范返贫现象发生。”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临夏市农业农村局干部毛淑娟对第一次到王治国家时看到的情景记忆犹新:“大门像是快要倒了,就用两根柱子顶着,院子里到处堆着杂物,整个家里没处落脚。”王治国的儿子因感情受挫外出多年不归,家中只有两个老人和孙子、孙女相依为命。

扶贫要从“扶心”入手,人心暖了,日子有了盼头,扶贫才有指望。毛淑娟与村两委以及驻村工作队对王治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后,认为这家最缺的是“顶梁柱”。“我都忘记自己打过多少次电话了。”毛淑娟向王治国要来了他儿子的联系方式,开始了一次次的电话沟通。毛淑娟了解到,一直以来,老人的儿子在外打工收入一般,唯一让他看见希望的是组建了新的家庭,但是一想到家里的贫困情形,他怎么都不愿意回来。

“旧房子可以通过危房改造项目重修,生病了有新农合保障……扶贫政策还有很多。这家里上有老、小有小,都还指望着你呢。你回来,只要肯努力,脱贫不成问题。”毛淑娟在了解到王治国儿子的顾虑后,一方面给他细致讲解了各项政策,另一方面劝解他要对父母尽孝道,不能放着老人和孩子不管不顾。在帮扶干部的不懈努力下,王治国的儿子最终下定决心带着爱人回家。

人回来了,脱贫致富的信心也跟着一起回来了。新房盖了起来,牛羊养了起来,跟着儿子一起回来的媳妇是个爽快麻利人,将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王治国最开心的就是儿子再也不用去外地打工了。“他的儿子是拉面师傅,现在就近就业,工资也不错。”毛淑娟说:“他们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重新树立了对生活的信心,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贴心引导真情帮扶

“姑娘上大二了。”说起正在上大学的女儿郑法图麦很欣慰。郑法图麦的女儿学习成绩一直很好,女儿在学校获得的奖状都被她仔细收起来放在一个箱子里。

年,郑法图麦的丈夫因病突然去世,给丈夫看病花了不少钱、家里修完房子还没来得及粉刷……各种困难像是一座大山横在郑法图麦的面前。家里没有了固定收入,女儿想要继续读书成了一件难事。对于贫困家庭的子女来说,教育是改变人生命运的重要途径,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武器。“当时我们就各方面帮着,姑娘坚持把书念了出来,顺利考上了大学。”年起,临夏市农业农村局干部金玉刚开始帮扶郑法图麦家。

“他们家面临的问题一方面是缺乏劳动技能,另一方面就是对生活的信心不足。”金玉刚介绍,除了各项帮扶政策的帮助支持外,还是要找到脱贫致富方法。郑法图麦参加了临夏市组织的烹饪技能培训,如今在公益性岗位上班,有了固定收入;她的儿子通过了驾驶技能培训后开始从事货物运输,也有了不错的收入。这两年,郑法图麦家所在的村子正在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村里很多人开始通过农家乐脱贫致富,这让帮扶干部和郑法图麦一家也看到新的希望。

“这些以前想都不敢想,现在日子好了,他们真的帮了我太多!”郑法图麦说。在开展“以德扶贫”的过程中,临夏市要求党员干部要提高思想认识,将群众脱贫致富的事情当“家事”,把贫困户当“家人”,切实发挥处“主心骨”作用。截至年,临夏市“因失德致贫返贫”家庭已有户人实现脱贫。

“扶在心上,帮在根上,我们要帮助群众立下‘愚公志’、坚定‘脱贫心’。”曹正民表示,临夏市在“以德扶贫”探索、实践、完善、再实践的过程中,不断激发群众内生动力,确保广大群众在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中,实现稳定脱贫、高质量脱贫,进而在乡村全面振兴道路上走的更远、更长。

来源:焦点访谈、人民网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