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的中医养生文化中,研究的多数是自然界的产物,比如草根、树皮、树叶等中草药,还对我们日常的饮食有深入的了解,比如我们常吃的米、面、肉、蛋,比起我们不了解的化学物质,大自然的馈赠至少让我们安心许多。
在诸多养生物品中,有一物是一种特殊的米,此物在农村很常见而且许多孩子喜欢把它当作玩具,用它养生可以健脾除湿,而且有“健脾胃而不滋腻,除水湿而不耗真气,除湿不助燥,益气不滋湿热”的特点,另外还能除筋骨之邪气。
这种米就是薏米,中医文化称它“薏苡仁”,在各地均能见到,只是生长的多与少的区别,薏苡仁在不同的地区有很多别名,比如薏珠子、回回米、草珠儿、米仁、六谷子等。
薏米的味道微甜,常用于煮粥,中医文化中常用的方法也是煮粥或者煮水喝,挑选是以粒大、饱满、白色、完整的为佳。
薏米用于养生的历史很悠久,早在《神农本草经》就把它列为“上品”,提出“主筋急,不可屈伸,祛风除湿”,而且说常吃薏米“轻身益气”;随后的《别录》一书中进一步说明,提出常吃薏米“主除筋骨之邪气不仁,利肠胃,消水湿,令人能食”。
《本草新编》说薏米“最善利水渗湿,又不耗损真阴之气”;《本草经疏》说“薏苡仁平和,能渗能补,求补而不滋腻”;《本草述》中说“除湿而不如苍术、白术助燥,清热而不如*芩、*连之辈损阴,益气而不如人参、白术之辈犹滋湿热,诚味益中气要品”。
除滋养之功外,用薏米养生还有利于筋骨、经脉、关节,比如《本草经疏》“最泻经络风与湿,除筋骨邪气不仁”;《本草逢原》说常吃薏米可以使“湿去则脾胃健而筋骨利”。
《本草纲目》对薏米的养生之功总结为“健脾益胃,补肺清热,祛风胜湿”,并提出“炊饭食,主冷气”,而用薏米养生的方法和益处主要分为两个方面。
一、常吃薏米可以健脾除湿。
在中医文化中有一句话叫做“肺为水之上源,肾为水之下源,脾胃为水之枢纽”,由此可见水湿的代谢与这几个脏腑有关,而脾胃是“枢纽”的关系,尤为重要。
所以湿气大的人多数脾胃湿气重,而脾胃湿气重的人可能大便不成形或者过于通畅,此类人养生可以常吃薏米,如果是脾虚伴有湿气,但是胃尚未虚弱,养生可用薏米与人参、茯苓、白术;如果脾胃两虚伴有湿气,那么可用薏米与人参、山药、扁豆熬粥吃。
如果脾胃虚弱但是湿气不重的人,养生可用薏米与山药、白术、云苓加糯米一起煮粥喝;假如是脾胃虚弱,水湿的“枢纽”不能正常,水湿停留在四肢,那么可用薏米与*芪、白术、茯苓一起养生,或者薏米与*参、山药、茯苓也可以。
二、常吃薏米有利于筋骨、关节。
薏米的养生特点是既可以除湿,又可以通关节、舒筋骨以及脉络,尤其适合关节湿气重而活动不便或者僵硬的人,这一类人养生适合用薏米与独活、防风搭档。
如果是湿气郁于经脉而关节亚健康的人,养生适合用薏米与竹叶、通草;如果是湿热阻碍经脉,养生可用薏米、防己、晚蚕砂、赤小豆皮;如果是关节亚健康的人周身的关节都经络不通畅,并伴有“热”的亚健康,可用薏米与麻*、杏仁、甘草以发散关节经络的风气、湿气,但是此方法不适合常用。
如果是风与湿阻碍关节,包括四肢的力量不足和腰背的关节经络不通畅,都可以用薏米与桑寄生、当归、续断、苍术一起养生;如果是多年的风与湿,那么可以用薏米与粳米一起煮粥,常喝可以缓慢地疏通经络。
值得说明的是,薏米单次不能吃太多,以10至30克为度,再就是如果是健脾胃,最好先把薏苡仁混合麦麸炒至微*,然后再根据自身的需要合理搭配养生。
薏米就是中医文化中的中草药薏苡仁,它即是可口的美食,又可以养生,不仅薏米,还有许许多多的植物也是如此,源自于自然,是大自然赠与我们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