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金匮要略middot湿病学习心 [复制链接]

1#

1理——条文病机治则

1.1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解读:湿痹与太阳病的鉴别要点是脉象。

湿病脉沉,太阳明脉浮,然而防己*芪汤证亦可见浮脉,湿邪在表,可见浮缓脉。如太阴发*证“伤寒脉浮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身当发*,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伤寒兼湿证“伤寒脉浮缓,身不痛但重,乍有轻时”,《*疸病篇》风湿热夹杂证“寸口脉浮而缓,浮者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瘀热以行”。治法上,若单一的湿邪“但当利小便”,体现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而利小便之法亦可以用桂枝,通阳而助气化,如曹颖甫言“大便有日三四行,而饮食如故者,宜五苓散倍桂枝,但得阳气渐通,而小便自畅,大便之溏泻,固当以不治治之”。此外,湿邪多有小便不利,与下焦阳气衰微相应。

1.2湿家,其人但头汗出,背强,欲得被覆向火,若下之早则哕,或胸闷,小便不利,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上有寒,渴欲得饮而不能饮,则口燥烦也。

解读:但头汗出、渴而不欲饮、小便不利、舌上如苔皆是湿邪特征,被覆向火体现了湿为阴邪的本质。而阴邪却出汗,丹田有热,原因或在于湿郁化热。与李东垣所言阴火的产生机制有相似之处。

1.3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

解读:前文言“但当利其小便”,而此处言法当汗出而解。所以然者,为风湿相搏、初犯于表。值天阴雨不止,反映病因病机。而发汗不可过度,因为汗出阳虚,则如痉病所言“若发其汗者,寒湿相得,其表益虚”,阳虚则湿不去,卫阳不足则亦再为寒邪所感。“风气去,湿气在”,说明风为百病之首,其作用在于先导,而确切的病邪为湿邪。

2法——风寒湿之汗法异同

病在表宜发汗,而出汗只是表象和结果,汗出多少由内在机制决定,是人、病、药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即人体出汗的功能状态、病性发展、药物的使用,《经方实验录》言“服后之现象等于方药加病症之和,非方药可得而独专也”。首先,体质决定感邪之后表证虚实,自汗或无汗,而发汗过多往往是表虚、卫阳失固所致,本身阳虚才易感湿邪。其次,病理状态,如无出汗的病理,即使用麻*也不发汗,临床中还有一身悉肿用大青龙专利尿而无汗之病案。第三,汗剂可止汗,止汗剂可发汗,真武汤之附子止汗,亦有服之得汗而解者;经典的解表剂桂枝汤可以止汗。因而,发汗只是表象,“治病必求于本”。

具体到湿病上,湿邪可独自为病,又往往与风寒之邪相合,治法上亦方药交叉重叠,比如:麻杏苡甘汤、麻*加术汤,皆以伤寒之汗法为主体,甚至直接以伤寒方治水湿,如“伤寒,脉浮缓,身不疼,但重,乍有轻时,无少阴证者,大青龙汤主之”,“病溢饮者,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但二者治法亦有区别,即湿病表虚不用桂枝,正如防己*芪汤之证治,“脉浮,汗出恶风”,似桂枝汤证,然“卫气已虚…所以汗出恶风者,乃湿家之表虚…微似汗之桂枝亦不轻用”,证候区别在于“身重”与否,“以*芪固表,防己利水,白术甘草燥湿补中”(《金匮要略辑义》),不可用桂枝者,尚有《伤寒论》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主治“太阳病,服桂枝汤,或下之,仍头项强痛,翕翕发热,无汗,心下满微痛,小便不利者”,亦为湿邪为病,当利水,不可笼统温散。而防己*芪汤方后汗出湿去,说明利水通阳可以解表。后世之三仁汤,亦是此法。

3方药

3.1二术汗、敛之辨析

关于白术与苍术:从性味上苍术更加辛散,本草多认为白术止汗,苍术发汗,因而后世认为麻*加术汤为白术,其作用是佐制麻*之温散。笔者不以为然,一方面此前说微微似欲汗出是三种因素共同决定,另一方面,如需要少发汗则减少温散之麻*桂枝即可,何须佐制,《本草经》白术主“风寒湿痹”足以支撑仲景之意。且越婢汤加术汤治里水“一身面目*肿”者,仲景言“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越婢汤发越水气重用麻*、石膏,岂有用白术止汗之理。此外,从现代药理成分研究,白术含挥发油1.4%左右,油中主要成分为苍术酮,苍术醇,白术内酯A、B及糖类(主要为甘露糖、果糖)等。茅苍术和北苍术茅苍术根茎含挥发油5%~9%,油中主要成分为茅术醇、β-桉油醇、苍术素、苍术醇;北苍术根茎含挥发油3%~5%,油中主要成分为苍术醇、苍术酮、苍术素等。并未发现二者根本差异。

3.2麻*剂鉴别

麻*加术汤

麻杏苡甘汤

组成

麻*三两白术四两甘草一两桂枝二两杏仁七十个

麻*半两甘草一两薏苡仁半两杏仁十个,煮散每服四钱匕

症候

湿家,身烦疼。(发热恶寒,无汗而喘,关节疼为主;颜面浮肿,或似肿非肿;小便不利。)

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浮肿喘咳,发热或无热)

方药

麻*配桂枝,重在温散,加术以除湿,且不致过汗

麻*配苡仁,轻清宣散,利湿

鉴别之关键为“热型”,前一方为麻*汤加白术,必然恶寒、无汗、不渴,后方应属身热不扬、热势不高、迁延不愈、汗出不畅、渴不欲饮。

麻*但燥不热,诸治热方剂中不避麻*,如麻杏石甘汤、麻杏苡甘汤、越婢汤,而燥湿之功显著,因此水热互结之证常用之。

3风湿(水)剂鉴别

防己*芪汤

越婢汤

组成

防己一两甘草半两(炒)白术七钱半*芪一两一分(去芦)

麻*六两白术四两甘草二两石膏半斤生姜三两大枣十五枚

症候

风湿(水),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芪汤主之

风水,恶风,一身悉肿,脉浮不渴,续自汗出,无大热,越婢汤主之。

二者方证相似,条文区别唯有越婢加术汤“无大热”,可见有发热之症。此外,以药测证,前者虚后者实,脉浮亦可见浮而柔细和浮滑洪大之别,不可单以原文方证为据,要在病机吻合。

4附子剂鉴别

桂枝附子汤

白术附子汤

甘草附子汤

组成

桂枝四两附子三枚,炮甘草二两生姜三两大枣十二枚

白术二两附子一枚半,炮甘草一两生姜一两半大枣六枚

桂枝四两附子二枚,炮白术二两甘草二两

症候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白术附子汤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

前两方证区别在于“大便坚,小便自利”。多数注家引申“大便秘结”是白术指征,或言“中虚邪陷…加白术”,丹波元简则注“恐误,去桂加白术之义未得其详”。以方测证,笔者认为其旨在于前方重用附子三枚,并生姜、甘草、大枣均多于后者,符合湿痹病机中“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之特征性表现,寒饮内盛,桂枝温阳化饮较白术为宜。而白术附子汤证“大便坚,小便自利”,说明寒湿初起,病未入里。若大便闭结,仲景何不用通便之药,且白术又不擅治便坚之便秘,其运脾化湿,应用在黏腻不畅之便秘中。

3.5麻*剂与附子剂鉴别要点

水饮痰湿之证要在鉴别麻*与附子,湿痹亦然。虽皆有身疼痛,麻*证较为轻浅,病于肌肉,疼痛程度为“烦痛”,附子证则多在“骨节”,“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且出现“汗出短气,小便不利”等表里阳气具虚之症候;脉象上,麻*证未描写,《医宗金鉴》补充“若脉浮实者,则又当以麻*加术汤”,桂枝附子汤证则明言“脉浮虚而涩”。

4总结

湿与风、寒三者病机相关,且有主次,风多指表浅初犯,湿与寒为本,不可混淆。治湿之法有发汗、利小便、健脾运,三者相关,三法皆可得汗而解,治湿从里生之汗法关键不在温,而在利小便。识别湿邪入里的主症是“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此证是使用附子轻与重的鉴别关键,“但头汗出、渴不欲饮”亦是湿邪的特征。白术是治湿痹要药,为运化中焦之四君子之一,药性温和,汗与敛皆不凸显,而重在“运湿”,与苍术并无根本区别。麻*剂与附子剂需鉴别,脉虚与实、痛甚与微、里阳虚与否。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