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名医话经典经方桂枝汤及加减方法柴浩然 [复制链接]

1#

寒梅凝香话桂枝

柴浩然

仲景一生博闻广识,勤奋治学。他的卓越智慧和学术成就集中表现在他的杰作大著《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二书之中。这两书虽奉为经典,但古香古色,耐人寻味。因书成于艰苦萧寒的岁月,蕴馨藏珍,犹如寒梅凝香,至今香飘千古。仲景论述,理奥义丰。我虽钻研有素,因质陋才疏,于融会领悟之处亦不过“太仓一粟,大海瓢水”,仅将书余体会的一鳞半爪,由浅处着手,从头说起,权作抛砖引玉,以俟高于雅曲,则幸甚矣。

桂枝汤为张仲景《伤寒论》太阳篇开宗明义的第一方。

方中立法谨严,组合适度,药味虽然简单,但颇能切中病机,而且临床由此加减演化方剂甚多。仅就《伤寒论》方来说,运用之广莫过于桂枝汤。而加减之多亦莫过于桂枝汤。桂枝汤一方实为《伤寒论》群方之冠。在临床治疗中,确实有鲜明的指导意义和可贵的实用价值。历经临床实验,一直为中医同道所推崇和临床乐于采用的一张古方。

先以桂枝汤来说,桂枝汤是张仲景用以治太阳中风表虚证的良方,由桂枝、芍药、甘草、生姜、大枣五味药物组成。药虽数味,但配合巧妙,寓意深长。方中以桂枝配甘草辛甘发散通阳,芍药配甘草酸甘收敛益阴,生姜味辛助桂枝以解肌,大枣味甘佐芍药以和营。令方方义具有调和营卫以解肌的作用,可扶正祛邪,安内攘外,燮理阴阳。如桂枝温阳通脉,芍药和血敛阴,桂枝芍药相配伍,是一阴一阳的两个属性,一开一阖的两个功能,相互依赖,相互制约,起到了阴阳得和、营卫得调的效验。更佐以甘草之安中益气,使以姜枣之开胃养脾,既能攘外,又能安内。历经千百年之临床实践,效验确凿,不但能适用于“外感病”,而且适用于“内伤病”。当然,也有少数人至今还持着桂枝汤为治太阳表虚证的偏见。但实践证明,桂枝汤的临床应用已远远超而过之。正如历代区家所说:“外证得之可以解肌调营卫,内证得之可以化气和阴阳”。的确,在临床运用上,只要辨证确切,运用得当,自能收桴鼓之效,可称为一支战无不胜的“有制之师”。

再谈以桂枝汤为基础的临床运用。在此基础加减演化的方剂很多,内、外、妇、儿各科运用极广。医书、杂志的有关报道也随手可得。就以《伤寒论●太阳》为例,桂枝汤除了可以治太阳中风表虚证的正病正法以外,对那些失治误治的变病坏病,只要能够正确地掌握仲景心法,加减损益,进退化裁,就能起到转危为安、拨乱反正的效果。例如,有同其他方并用的桂枝麻*各半汤,有加入其他药味的桂枝加厚朴杏子汤,有减其药味的桂枝去芍药汤,也有倍其量的桂枝加桂汤,另外还有治虚劳内伤的小建中汤等。这些均由桂枝汤化裁而来,应用于外感、内伤病与之有关的各个方面。仲师苦口婆心,垂法后世,阐明医理,指点迷津,巧妙地扩大了桂枝汤加减化裁的适应范围。、总其加减变化之法,可概括为以下之用:可上可下,可表可里,可虚可实。灵活掌握,则变化无穷,虽不能尽愈诸病,庶可有较多疗效。

综上所述,桂枝汤虽然疗效卓越,应用广泛,但除了它的适应证外,也还有它的临床禁忌证。如《伤寒论●太阳》云:“桂枝本为解肌,若其人脉浮紧,发热汗不出者,不可与之也。常须识此,勿令误也。”临床凡属表实无汗、表实里热、不汗而出现烦躁,以及温病初起、见里热口渴脉数等症者,均不宜使用。“桂枝下咽,阳盛则毙”说明误用桂枝汤则恶果立呈。所以临床运用桂枝汤,既要掌握它的适应证,也要了解它的禁忌证。知宜知忌,知己知彼,才可无往而不胜。

文章来源: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柴浩然,柴瑞霭,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年9月出版

桂枝汤临床加减法

李文瑞

桂枝9g芍药9g炙甘草6g生姜9g大枣12枚

上5味,破碎,以水ml,微火煮取ml,去滓,适寒温,分3次服,每次服ml。

1、煎法:“?”,用牙咬碎;“咀”,口尝滋味。“?咀”,将药破碎,以便煎出有效成分。已沸后用微火。

2、服药后啜粥法:服已第一服ml良久,啜热粥1碗,大口喝之,以益中气而为发汗之资助。因为啜粥后,可助胃气益津液,不但易为酿汗,更使已入之邪,不能少留,将来之邪,不得多入,因此用之发汗不致亡阳,用之止汗,不致留邪。

3、服药后温覆微汗法:取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盗佳。所谓“微似有汗”,是周身潮润,并不是汗出很多,这样正气不伤而外邪自解。不可令汗出太多,如汗多则病必不可除,汗出如水淋漓,则真气疏泄太猛,邪反得以逗留。

如服第一服药(全量谓之一剂,1/3谓之一服)而汗出病愈,就应当停药不服.这是中病即止,以免过剂伤正。如服第一服药不汗,继进第二服药又不汗,后服可缩短给药时间,半日许将3服药服究。若汗不出,可连服药2~3剂,至病愈为止。服药期间必须忌口,凡生冷、黏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均禁入口。

现代用法:有的医家主张,一次服毕,嘱痛者趁药热服,服后盖被,待遍身津津汗出,或作小量运动,达微汗为度,但不宜过汗不止。一般药服2天,并嘱注意,如有副作用,当即停药。

4、用量:本方由上述5味药组成,桂枝与芍药应等量,若桂枝量大于芍药,则名桂枝加桂汤;若芍药量大于桂枝量,则名桂枝加芍药汤。三方主治各不相同,故用药剂量当审慎,不可违其用药之宗旨。

解肌发表,调和营卫。

主证:发热,汗出恶风,头项强痛,苔白薄,脉浮缓。

副证:鼻鸣干呕,口和不渴。

1、邪客于太阳经之身痒:本方加防风、蝉蜕、地肤子,苦参,以祛风止痒。

2、气血亏损,营卫失调之半身麻木:本方加*芪、鸡血藤、当归,以补气活血。

3、风寒湿邪侵袭经络,气血受阻之痹证:本方加羌活、秦艽、姜*、威灵仙、薏苡仁,以祛风利湿。

4、中阳虚寒,肝脾失调之胃痛:本方加*芪、怀山药、炒薏苡仁,炮姜易生姜,以补气温中。

5、外邪袭太阳经,经气不舒所致之项强、颈麻、头昏:本方加葛根、当归,以疏经通络。

6、落枕:本方加葛根、麻*、防风、荆芥,以疏经活络。

7、坐骨神经痛:本方加赤芍、牛膝、木瓜、防己、伸筋草、威灵仙等;日久病已入经,可酌加地鳖虫、地龙、乌梢蛇等虫类搜剔之药;若属营卫不调,气血不足,筋脉失养而见麻木不仁或拘挛不舒,本方加鸡血藤、海枫藤、*芪、当归、川芎等补气养血之品。

8、过敏性皮炎:本方加苦参、荆芥、防风、蝉衣,以祛风通经脱敏。

9、湿疹、荨麻疹、皮肤瘙痒症:如夹湿者,酌加苍术、羌活、*柏、独活、防风、赤小豆、茯苓皮、生薏苡仁、车前子等,以祛风化湿;如营血不足,加当归、太子参、鸡血藤、赤芍,以滋阴养血。

10、神经性呕吐及妊娠呕吐:本方酌加姜半夏、紫石英、瓦楞子、川连、吴茱萸等,以降逆镇静止呕。

11、营卫失调,气血周流不畅之关节痛:加鸡血藤、当归、川断等,以祛风活血。

12、营卫不和之自汗:本方加*芪、防风、白术或单加*芪,调和营卫而固表。

13、膝部及膝以下多汗症:本方加当归、*芪、牛膝,以敛汗通经。

14、加减玉屏桂枝汤治疗慢性荨麻疹:基本方为*芪15~25g,白术10~20g,防风、俺蚕、桂枝、大枣、生姜、甘草各5~10g,紫浮萍20~25g,白芍、丹参各20~30g,赤芍9~18g、随症加减,每日1剂,水煎服,小儿剂量酌减。

15、本方加减治疗慢性胃溃疡:寒湿夹瘀营卫不和,药用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当归尾、苍术、川牛膝各10g,大枣20枚,细辛6g,土茯苓、生薏苡仁、鸡血藤各30g;痰凝夹瘀营卫不和,上方去细辛、苍术,加橘叶、贝母各10g,湿热并重营卫不和,上方去细辛,加*柏、木通、萆薢各10g、均随症加减。创面局都常规处理。

16、加味桂枝汤治疗阑尾炎:本方由川桂枝、广木香各0.9g,生白芍1.8g,广陈皮、大枣肉各1.2g,生甘草、生姜各0.6g组成。上药加水ml,煎沸5分钟后温服。每日1~2剂。小儿剂量同此。本方剂量及药味不得随意加减,否则效果不佳。机制何在,有待探讨。本方对单纯急性阑尾炎收效快,多服未见不良反应。

17、本方加味治老年性皮肤瘙痒症:基本方为桂枝、白芍、当归、防风各10g,鸡血藤30g,炙甘草5g,大枣5枚,生姜3g、水浸1日后,第一遍煎取rnl,早晚2次分服;第二遍煎取ml,于晚上服药后,趁热擦洗患处15~25分钟,每日1剂。

18、本方治虚秘:古人曰“桂枝汤外证得之能解肌祛邪气,内证得之能补虚调阴阳”。临证用桂枝汤加味治虚秘,只要具备食少乏力,腹痛不严重,舌淡,苔薄白,脉缓或涩或沉细无力等症,即可用之。老年气血虚弱津枯肠燥之便秘,本方加*参、火麻仁、肉苁蓉、熟地*;妇女产后血虚肠燥之便秘,本方加首乌、熟地*、当归、阿胶;肺气不肃降,津液不下达之便秘,本方加桔梗、杏仁、瓜蒌仁、枳壳。

19、本方加减治疗空调综合征:主症见头痛,头晕,呼吸窘迫,血压下降等。基本方药用香薷、厚朴、白芍、藿香各10g,扁豆20g,苍术I5g,桂枝9g,炙甘草69、寒湿化热加川连;两腿转筋加木瓜;咳喘加杏仁、葶苈子;中气虚弱加*芪、*参。每日1剂,水煎服。

20、桂枝汤加维生素E治疗多发性动脉炎:中医辨证属脉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治疗用桂枝汤(桂枝12g,白芍10g,甘草6g,大枣9g,生姜10g,随症加减),水煎服;并加用维生素E每次20mg,每日3次口服,疗程为3个月。

21、本方加味治疗冻疮:以桂枝汤原方加赤芍15g,*酒50ml(后入)。寒重而局部痒痛甚者,加麻*、细辛;气虚神疲乏力者,加*苠。阳虚畏寒者,加附子、细辛,并重用桂枝;局部紫黯者,加丹参、红花。每剂药煮3欢,前2次的药液内服,第3次药液洗患处。

22、本方加厚朴、杏仁,以增强定喘之力。治桂枝汤证兼喘咳者,名桂枝加厚朴杏子汤:临证多用于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

23、本方稃加重桂枝用量,以增强助阳之力。治气从少腹上冲心之奔豚证,名桂枝加桂汤。

24、本方加芍药、生姜各3g,人参15g,以增强敛阳止汗,解表,补气之力。治伤寒汗后,身体疼痛,脉沉迟,阴血不足者,名桂枝新加汤。

25、本方加附子,以增强温阳散寒之力。治因发汗太过,四肢挛急抽搐而紧,恶冷身寒,汗出,小便频数,脉软弱之阳虚证,名桂枝加附子汤。

26、本方再加芍药9g,以增强敛阴止汗柔肝止痛之力。治太阳证,误用攻下而引起之腹满时痛者。临证用于急性胃肠炎、消化不良之腹泻疼痛、妊娠呕吐者,名桂枝加芍药汤。

27、本方加葛根,以增强生津濡润筋脉之力。治桂枝汤证兼见项背强急,俯仰转动不利者。临证用于颈椎病引起之颈后疼痛,运动不利等,名桂枝加葛根汤。

28、本方去芍药,以减轻助阴之弊。治太阳病误下后,表证未解,而兼见脉促胸满者,名桂枝去芍药汤。

29、本方倍用芍药加大*,以增强敛阴通幽之力。治太阴脾经,气血不和,而又外薄阳明,又有腹满实痛,大便秘结之里实热者,名桂枝加大*汤。

30、本方去芍药,加重桂枝量,再加附子,以减芍药敛阴之过,增强桂附温阳通络之力。治风湿相搏,身体疼痛,甚则不能转侧,脉虚而涩者,名桂枝附子汤。

31、本方加瓜蒌根,以增强解热荣筋,和营卫之力。治太阳证,身体强,几几然,脉反沉迟,此为痉,名栝楼桂枝汤。

32、本方合小柴胡汤,用桂枝汤解表和营卫;小柴胡汤解半表半里之热,可谓双解之轻剂。治太阳经与少阳经合病,名柴胡桂枝汤。

33、本方去芍药,加厚朴、枳实、大*,以增强攻下之力。治恶寒发热,胸闷腹热,欲吐,大便闭结,表邪内热者,名厚朴七物汤。

34、本方倍用芍药,加*芪、饴糖。以增强补气和中之力。

治虚劳体弱,脾胃不和,腹中时痛者,名*芪建中汤。

35、本方加当归、细辛、木通,以增强散寒、养血、通脉之力。

治血虚有寒,手足寒冷,拘挛疼痛者,名当归四逆汤。

36、本方加乌头,以增强温经散寒止痛之力。治寒凝气滞,肢体冰冷之痹证、寒疝等,名乌头桂枝汤。

37、本方桂枝改用桂心,加*芩。治中风伤寒,脉浮,寒热往来,汗出恶风,项强,鼻鸣干呕者,名阳旦汤。

38、本方加桔梗。治桂枝汤证而有咽喉痛,或有黏痰,难以咯出者,或有化脓症者,名桂枝加桔梗汤。

39、本方加朴樕皮。治一切疮肿,证属热证之气分者,名桂枝加樕汤。

图书来源:经方化裁,李文瑞,学苑出版社,5年7月出版。

版权申明

以上文章来源搜集于网络,仅供学习参考。

感谢原作者辛苦劳动,如果侵权请告知,将下架处理。请勿用作商务用途。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