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术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同样能化痰燥湿,二陈汤和平胃散, [复制链接]

1#

二陈汤和平胃散,一看就知道是中药。

什么是二陈汤?

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汤剂由半夏、陈皮、茯苓、乌梅、生姜、甘草六味药组成,为啥六味药组成叫“二陈”,因为有半夏、陈皮两味药材,它们需要三年以上的才为佳品,即越陈越好,所以叫“二陈”。有的方剂用橘红代替陈皮。

二陈汤的君臣佐使配伍:

君药:半夏,化痰祛湿,和胃降逆。

臣药:陈皮,化痰、理气、消滞。

佐药:茯苓、乌梅、生姜,健脾渗湿,化痰理气,止呕和胃。

使药:甘草,调和诸药,兼和中健脾。

全方健脾、和胃、化痰、燥湿,对湿气多而聚成痰的阻滞症状,有较好疏通作用。

什么是平胃散?

出自宋代《简要济众方》,后被《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收录,汤剂由苍术、厚朴、陈皮、生姜、大枣、甘草六味药组成。从名称可知,以胃症为主,但实际对脾、胃、心、胆都有作用。症状多见于脾胃失调,反胃恶心,胸闷心痞,口苦无味等。

平胃散的君臣佐使配伍:

君药:苍术,健脾燥湿。

臣药:厚朴,行气散滞,运脾祛湿。

佐药:陈皮、生姜、大枣,醒脾燥湿,理气和胃降逆。

使药:甘草,调和诸药,益气和中。

全方祛湿先顺气,治胃在运脾,实际以调和、主治消化系统为首要,并将湿邪去除。

二陈汤和平胃散,各六味药,其中陈皮、生姜、甘草是相同的药材,且从组方分析,都能化痰、燥湿、健脾、和胃,是否意味着功效差不多了,可以混用?并不是,而且用错了,或会不见效,使痰湿症加重。

要知两味药的不同,先要搞清楚它们共同对付的病症:痰湿。

痰湿是两个词,一个“痰”,一个“湿”,都是水液代谢的产物。痰从哪里来?湿从何处生?这两个都是指向同一个脏器—脾。

脾在中医里主运化、升清、统血,且开窍于口,影响四肢和肌肉,与胃脏互为表里,脾的运化功能,含水谷精微和水湿,但自身又是一个喜燥恶湿的品格,脾湿则生痰,中医常说,脾为生痰之源,肺才是贮痰之器,就是这么来的。

中医理论认为,湿气是人机能运行必然的产物,只要维持在适当水平,人体是无碍的,但很多人往往湿气重,表现为该排泄出去的水液,没有排出,滞留体内,使身体如同一个蒸气腾腾的桑拿房,房间里墙壁、地面湿漉漉的,人就表现出瘀、滞、黏、乏等症状。要干燥之后,症状才会消失。

痰是怎么来的?人体有了湿气,除湿是正确的选择,桑拿房通风,加热,湿气会除去,但如果加热后,没有通风,湿气加重,内蒸又比较旺,慢慢房间里湿气更重,水液变浓稠,痰就出现了,以粘、稠、滞为特点,不易咳出。

如果身体湿气不重,即脾胃失调症状不重,简单调理即可,用平胃散,苍术燥湿,厚朴化滞,相当于一个吸湿,一个扇风,加上大枣健脾益气,湿气会较快散去。

如果体内已有痰湿,则要考虑“散结”。结散了,痰才能消。半夏是散结的,但半夏有微毒,可能会伤肺气,乌梅就派上用场了,可生津敛肺,保护肺气,且乌梅也有消滞散结的功效,茯苓则是散去化开的湿气,再也无法生痰、聚痰,所以用“二陈丸”。

如果两种药用反了,轻度湿气错用二陈丸,虽然湿气散尽,但同时伤了肺气,导致咳喘、气闷。如果湿痰较重错用平胃散,痰症消解很慢,生痰越来越多,病症加重。

所以,二陈丸、平胃散要在准确辨证的基础上使用,方能达到化痰或燥湿的目的。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